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他们不谈的“失败学”

发布日期:2023-03-01    作者:廖雨娴/文,赵紫茉/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当前的社会是成功学盛行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在为成功唱赞歌,那些让人仰慕的“胜利者”和“成功人士”描绘着成功后的美好图景,展露着成功带来的名利双收。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奉行“有志者事竟成”的信条,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失败学”的意义和“知难而退”的智慧。

 

 

我们对失败的认识或许还简单地停留在“失败是成功之母”,相信只要扛过失败继续坚持,就会迎来成功。实际上,“失败”也是一门学问,失败并不可耻,它虽然会让人感到悲伤难过,但同时也教会我们成长,指引着我们找到更合适的道路,成就更加优秀的自我。


一、允许失败,不因失败而否认、鄙夷他人和自己

什么是失败?是在比赛中没有超过对手,是没能取得理想的目标?每个人对失败的理解不一样,正如每个人对成功的感知都有差异:有人认为名列前茅取得第一是成功,也有人认为只要顺利毕业就是成功;有人认为年入百万是成功,也有人认为幸福健康就是成功。而没有实现这些“成功”的反面就是失败,所以要想做到完全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既要才智过人、拥有高昂稳定的收入又要健康长寿、家庭幸福美满,这显然是件难事。因此,没有人能避免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同时人生又是多维度的,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各方面的优秀,成功者在一些场景下或许也是失败者:有人能说会道却对着试题发难,有人夺得榜首却是厨房杀手。

 

人的一生本来就是成功和失败相互交织组成的。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失败的情况,可能是高考失常,可能是秋招不顺,可能是考研失利,也可能是创业失败。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明白失败只是暂时的,这只是说明目前阶段的能力不够或是时机未到。失败只是结果的一种表面呈现,不能用失败的结果倒推过程,从而否认过程中的努力和积累。在高考前为名校拼尽全力的自己,在考研途中崩溃后又重新站起来的自己,那些为考试而反复背诵的清晨和夜晚,都不该因为一个分数而被否认。同样的,你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不动摇的决心和全力以赴的努力都是值得赞赏的品质。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由无数个连续的点组成。”人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连续,很多的转折是因为处于每个点的状态不太一样,有时候找对了方向,有时候又差一点运气。每一个点都面临着成功与失败的可能,但前一个点的状态并不会对后面的点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未来居于无限可能”,只有敢于尝试、坦然接受失败,聚焦于此时此刻的点,才能创造出更精彩的、值得铭记的瞬间。

 

二、失败让你接纳平凡,找到更适合的道路

世俗标准下的成功大都以物质财富等外在事物作为衡量标准,使得成功标准单一化,也导致失败单一化。程勇真提到,“失败哲学反对成功哲学把物质财富作为考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和唯一标准,提倡一种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允许失败者失败的哲学。这种哲学对解放人的个体生命,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要以一种全面的、内在的视点来审视人,不能仅仅从物质的维度来评价人。要尊重生命丰富的内在性,尊重个体生命的尊严。人生的目的并不是得到的越多就越好,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小草不一定要长成参天大树,花朵也不一定要长成玫瑰。龟兔赛跑本就没有意义,我们不会因为兔子在这一场比赛中的失败就否认“兔子比乌龟跑得快”的事实,兔子不能成为长寿的乌龟,但能成为跑得更快的兔子,这都是由它们自身结构和天性所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花成为花,让草成为草,让兔子做兔子,让乌龟做乌龟。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遇到难翻越的大山,何不退而另辟蹊径?北大高材生李雪琴去纽约留学,因为个人原因没拿到学位,就休学回国开始研究短视频,尝试网络卖货。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她是失败的。但这次的失败后,她转型去当网红,发挥自我优势,最后也成为了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

 

成功哲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精英立场的哲学,成功有实力、运气、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能成功。但是我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不是天才或精英,没有天赋异禀和超能力,所以当理想遇上现实,难免会遍体鳞伤。而失败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接纳普通的自己,清楚自我的能力和兴趣所在,并指引着我们调整方向,激发灵感,以更有创新性的方式去接近目标。

 

“失败学”的内涵就在于把失败当作一次经历,更重要的是看到成败之外的风景,对我们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少一点完美的苛求。愿我们都能拥有失败的勇气和重新开始的勇气。


参考文献:

[1] 刘瑜.我们需要正确的“失败学”,《新华日报》

[2] 程勇真.失败哲学:亟需关注的社会文化新命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0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