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这样一种“文学”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发疯文学”。它是这样式儿的:
大学生的期末破防瞬间?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有什么好看的?上大学哪有不破防的,硬撑罢了!没关系的,精神稳定一分钟也很厉害了!稳定一分钟也很厉害了!很厉害了!疯狂!彻底疯狂!(扭曲)(分裂)(阴暗地爬行)(不分对象地攻击)(尖叫)
“出一张985大学体验券,当年600+考上的,全瑕,200出 #已黑化#疯狂大学生”
“开启期末总预习模式,看不完了、背不完了、写不出了。”
“再不结束考试,我的素质、容貌、快乐都要消失了。”
……
“发疯文学”的走红并非是基于疫情和期末周期间的偶然,而是当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表达的必然。一方面用不合理的逻辑和反复强调增加了“疯狂”的意味,另一方面通过反差引发的喜剧效果又传递了情绪。
1.情感宣泄的需要
发疯的背后是我们表达情绪的诉求,通过夸大化的话语表达描述失常瞬间、表达自己真正的内心。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再试图用励志鸡汤和微小的美好瞬间安慰破防的自己,而是大方体现自身的情绪不稳定,以此方式宣泄压抑的情绪。
期末周的高压之下,焦虑值上升是常态。打破安宁规律的生活稳态,马不停蹄地赶向期末周,同时又出于对假期的高期待,在学期的末尾,总是我们心理最为脆弱的时期,容易为各种事情破防。
于是,情绪状态变得略为失常,身体状态欠佳,失眠、急躁、恼火等问题频繁出现,如若不及时调整则会变成恶性循环。消极情绪的积攒终有爆发的时刻,于是通过“发疯”的形式诉说心中疾苦,同样的,处于相同状态下的其他同学也以相似的方式附和,用直接的方式大声表达自己当前糟糕的精神状况。
当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键盘上打出“毁灭吧这个世界”之后,还是会平静地面对生活,积极地准备着下一场考试,但是在发疯文学的盛行下,无论是发布的人还是评论的人,甚至还有一笑而过看客,都在这场狂欢中得到了一定的宣泄。这种看似极端的情感表达方式为我们堆积的情绪找到了出口,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宣泄被压抑已久的情绪。
2.群体的诉求
期末破防的大学生以胡言乱语的形式夸张地呼唤世界末日的到来,期望地球在ddl和考试之前毁灭,想着要是明天永远不会到来就好了,就不用干活了,不用读书了,也不用为各种事情而烦恼。
我们在寻找活着的意义,却发现那些是“非必要”,可“非必要”才是生活真正的乐趣,塑造了真实而鲜活的我。在期末的特殊时期,我们收心敛性,专注学习,但也有无法承受压力的时刻,于是这一次,我们用“发疯”来抱怨课业的压力、期末的安排、未能适应的社会,用“发疯”来强调自我的存在,试图反抗无法接受的现实,选择痛苦而非麻木。
因破防而更加流行的“发疯文学”,细看之下却不是满目荒唐,以在用“疯狂”的话语诉说“不疯”的要求。疯癫的文字之后,是年轻一代独有的洒脱和苦中作乐。
期末破防大概会是伴随我们大学四年的常态,我们可以通过“发疯文学”适当宣泄和倾诉自我的内心和情绪,但不应过长时间地深陷“发疯文学”的圈子,一时参与互动或是笑笑便足矣。因为无论是哪种形式,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过长都容易对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如若感到不适,可尝试关闭朋友圈或远离。同时,在发疯的同时也要分清界限,或许真的有部分人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无法承受的情绪状态,在真“发疯”的边缘徘徊,这个时候,无论是当事人还是看客,都应该及时联系并寻求相关的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王诗雨.“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是偶然还是必然?[J].新世纪智能,2022(ZB):97.
[2]陈晓爽.大学生良好精神状态的培育路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6(21):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