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你该对自己有所期待,毕竟期待本身就很美好

发布日期:2022-12-30    作者:汪龙佳/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最近听到一个朋友的故事:他在小时候学围棋,因为下得好老师很欣赏他,于是让他去参加区里的围棋比赛。然而年幼的他有些怯场,在三轮比赛中,基本都是没到10分钟就认了输。比赛结束之后的一个星期,他央求家长去跟老师说不学了。当时他的想法是,不希望学了很久之后去赛场又是惨败,让老师觉得“不该对这个孩子有所期待”。

 

 

但其实,他也觉得“不该对自己有所期待”。

 

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期望值越高,失望的程度越深;没有过高的期望,就不会有那么多失望。于是,为了减少失望,很多人学着去管理自己的期望值,发现其实只要没有期望,也就谈不上什么失望了。

 

顾城的诗《避免》中描述的内容很符合这种心理状态: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表面上顾城说的是种花,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你为了避免在演讲比赛中出囧,干脆连报名表都没交上去;为了避免感情失败,干脆拒绝了心仪对象的告白;为了避免朋友的背叛,以一颗刺猬的心态面对周围所有人……

 

 

但是真的可以完全实现“零期待”吗?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了吗?你真的舒服吗?你收获了快乐吗?

 

其实,“零期待”的心态往往衍生的就是“逃避”的行为。电视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从名字开始就在“欺骗”观众:男女主一直抱着逃避的态度来应对生活,但是到了最后,津崎突然向实栗求婚,两人的心情都十分复杂,因为必须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做最后的决断了。你看,电视剧尚且如此,生活就更是不会容许我们一直逃避了。

 

蔡康永说过这样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逃避往往到最后会让我们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零期待”并不可取。

 

 

至于“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的说法就更是自相矛盾了,笔者认为,“零期待”的本质其实还是期待本身。这么说可能有些拗口,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准备保研的过程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我哪有什么期待呢?有个学上就行了”,但是扪心自问,谁不想去一个更好的平台呢?只是我害怕自己做不到,干脆就假装自己不想要了。“零期待”本身,蕴含的就是深深的期望。

 

在不期待的同时,我发觉自己并不舒服,也不快乐,仿佛已经提前给自己谱写了结局,即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这种无力感让我一度陷入了“习得性无助”。后来,我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从“零期待人格”转变为“中等期待人格”,最后即使不能100%实现自己的期待,我也收获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学者们的研究发现,自我期望在期望效应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影响学习行为及学业成绩外,对个体的心理品质、生活方式的选择、自我和谐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各位朋友们,请给自己一些期待,期待本身就很美好,就像是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迎着暖阳,拥抱春风。

 

哦,对啦,前文我的那位朋友后来确实没怎么下过象棋,但是他也培养了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尤其是痴迷于篮球,我问他,“是因为你打得好吗?”

 

朋友站在三分线的位置,瞄准篮框,向前跃步,投出了球,球以完美的抛物线撞击篮筐,却没有如约进入网中,偏移了一点角度之后落在地上,“你看,打得并不好哦。只是觉得很多事虽然无法完成,甚至这辈子都实现不了,但是为之努力的过程就是很棒的经历。”

 

参考文献:

[1]孟龙龙,冯喜珍,王曼茹.国内自我期望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7,33(03):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