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见到了一位很久没见的老师,老师悄悄地在我耳边问:“你是不是最近没啥压力呀?”我点头。老师接着说:“哈哈,看出来了!”我无奈地看着老师,叹了一口气——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位暗示我最近长胖的老师好友了。
保研后的生活确实相对轻松多了,不需要像之前那样一直紧绷着一根弦,也有时间在实习之余干干自己喜欢的事情。鄙人不才,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吃了,摸摸了自己的肚子,不由得感慨:“命运所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明了价格。”
所以,换个角度来想,有压力或许才是一件好事情。
从人类社会大的方面来说,压力可以促使创新和进步,载人航天技术的成熟发展离不开各国竞争的压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自甘落后;另一方面,压力也可以决定人类不文明行为的一个底线,举个简单的例子,正是因为知道我们过度排放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给我们自身带来危害,所以,在这种压力之下,人们会更有主动性地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而着眼于个人,压力也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它其实提供了一种约束。拿小编来说,正是因为有想要保送的压力,所以在大学期间才能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去对待上课、复习,也不会过多地自我放纵。其他方面也是一样,比如说害怕受到法律惩罚的压力使得我们才不去做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古语有云“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凡事都应该有个度,我们上文所探讨的压力,是一个适度的压力,是我们个人能够承受并且愿意承受的压力。但有时候,我们所遭受的压力已经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了,那么如何应对这部分过度的压力、不让其变成一件坏事呢?
季羡林先生在《论压力》一文中曾经写道:“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
关于来源于自身的这部分压力,有两种应对压力的方式被广泛证实:一是情绪趋向的应对方式,该方式重点是处理在情境反应中产生的恐惧、愤怒、不安的情绪问题;另外一种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该方法的重点是试图建设性地处理压力源和环境自身。由于情绪问题的处理太过庞杂,在这篇推文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第二种应对方式。
依据Maddi和Kobasa(1984)的研究,该应对方式可以分为转换和退行两种应对方式,前者是建立在乐观主义基础上采取建设性的行动去改变压力源,后者则较为悲观,为逃避压力源的应对方式。
对于转换而言,缓解压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压力源,然后尽可能地改变它。如果你的压力源是被一堆DDL追着跑,那这时候要做的就是恰当地使用一些时间管理的办法(“期末加持”话题中有很多,比如听过很多时间管理方法,我还是搞不完作业……),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合理地安排我们的任务,消解内心的压力。
而退行的应对方式则只是在逃避。弗洛伊德将退行分成了三种形式:层级的退行、形式的退行和时序的退行。形式的退行指的是退回到旧的心智结构,使用比较原始的方式表达。一个人在压力状态下可能就会使用原始的防御机制,出现婴儿化的行为来逃避压力源。比如,崩溃之后有人会大哭,哭累了之后就呼呼大睡,这样是不是和小婴儿很像?但从压力的应对上来说,这种方式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该有的压力还在那里,并且最终会以更大的反应回馈。所以,采用退行的方式处理一下一时崩塌的情绪是可以的,但稳定之后还是要选择直面。
面对压力这个阴晴不定的小妖精,我们要做的是积极采用“转换为主,退行为辅”的方式来它发挥自己的价值。合理地使用,压力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沃特·谢弗尔,方双虎. 压力管理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