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的形式是多样的,亲情的爱、朋友的爱、恋人的爱。这篇文章主要关注的是恋人的爱。由于本文主要参考的书目,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只探讨了两性之间的爱,因此无法对于非异性的恋爱作出深入的探讨,颇感遗憾;但关于爱的要素却也是想通的。
弗洛姆认为现代人在爱情问题上常犯三个错误。一是只关注自己有没有吸引异性的能力(男性追逐名利权势,女性则注重容貌身材服饰),而不关注自己是否具有爱他人的能力;二是把爱的问题归结为对象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问题,以为只要找到合适的对象就能幸福美满;三是搞不清“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之间的区别,因寂寞而爱恋,因了解而分开。可以说,弗洛姆的分析鞭辟入里,虽然已是上个世纪的观点,在如今的社会依然适用。
当代人更多地关注“符号”,并认为可以通过符号来吸引他人的爱。这些符号,可以是身外之物,比如金钱、地位,也可以是个人外表,比如身材、容貌,或者是一种身份,如文艺、狂野……。他们抱着这样一种信念:只要我的标签足够好,足够时髦,我就能获得异性的青睐。这时候,思维是一种资本化的方式,爱情成为了一种交易。比如一些所谓的拜金主义者,通过自身的某些标签(如年轻貌美)来交换对方的标签(如有钱有权)。如果爱只是出于对方的标签,那么一旦对方失去了标签,是否就意味着关系的终结?在这种关系下,人们不会认为有爱情可言。
有些人总是以“没有遇到对的人”来作为单身的理由。又或者,很多人对象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总是认为“不合适”,最终一个也没有维持下去。确实,爱情要慎重,不是合适的人,反而会耽误自己。可是失败的爱情果真是因为对方不合适吗?如果一个人不明白如何去爱,去构建爱的关系,只是期待一个完美适合于自己的人,那也许终生也难以寻觅那个TA。
这种对对象的渴望,特别体现在人们推崇的那种“一见钟情”中。两个人见面,迅速坠入情网。这也许看起来很美好,可是故事的结尾如何呢?能够携手走完一生的少之又少。这也许只是出于一种陌生感,而一旦熟悉了,也就厌倦了。没有去创造爱的能力,关系如何维持?
弗洛姆认为,以上说法的错误在于,爱沦为一种被动的行为。人们等待爱,却不会去爱。恰恰相反,爱是主动的,要去爱人,而不是期待爱的降临。
可是,你真的会爱吗?你具有爱的能力吗?这看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却是很多人的误区。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具有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关心很好理解。如果你根本不关心TA,下雨了不担心TA没带伞会淋雨,受挫折了不担心TA伤心,那恐怕很难说是爱情。
关心,包含了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责任,那种被强加的、被要求履行的义务,而是一种自觉承担的责任。我爱TA,所以我的所作所为都要为TA负责。这样一种自发的担当,是爱的必要的体现。那些玩弄感情的人,不愿意为对方负责,其实是缺乏爱的能力的体现。
然而,责任很容易会和控制混淆。这种现象在家长中很常见:父母以关爱之名,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美其名曰“为TA好”。这种事,在爱情中也时有发生。有时候,你一看到TA在玩游戏、刷微博就特别生气,就会让TA开始学习,抱怨TA不上进。又或者每次TA熬夜的时候,你就觉得TA根本就不会注意自己的身体。你会想,这明明都是关心啊。然而,关心与责任一旦过了度,就成了控制,其差别就在于,你有没有将对方视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爱的第三点,就是尊重,这建立在自由之上。你必须承认对方的自由,允许TA顺其自然地发展。你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能强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在后者的情况下,你仅仅是试图支配TA,不是对等的爱情关系。
爱的第四点,是了解。不了解对方,你就不能尊重TA,然而,过度的了解同样是一种控制欲的体现。一心窥探TA的小秘密,偷翻手机、偷看记录……这样的了解不会拉近和对方的距离,只会导致对方极大的抗拒——谁都不愿意被控制、被监视,这侵犯了TA的自由,背离了尊重。真正的了解,是与对方的融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把对方作为一个物品去观察,或者作为一个他人去揣测,而是坦诚相待。
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相互依赖,在成熟的人身上集中表现。弗洛姆说:“凡成熟的人都能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放弃了自诩为无所不能的自恋的梦想,把已获得的恭谦置于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产生的精神力量基础之上。”如果你学会了爱,就会明白爱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丝毫不会亏损你,反而能让你在给予中获得更多——你构建起了稳定的关系,脱离了孤独,并且弥补了自身个性的不足。
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主题。爱不是被动的、等来的,而是需要你去创造的、经营的。而真正的爱,是在尊重对方独立性的基础上关心对方、为对方负责。但这种爱,绝不是控制与干涉。唯有把握好这个度,爱情关系才能稳定。
参考文献[1]爱的艺术.[M]艾里希·弗洛姆.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