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3.21那天,你的天空是否也在下雨……

发布日期:2022-03-29    作者:文/谭晨妍 插图/王逸青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我多么希望我有一个时间原石好让时光倒流。”

“为什么?

“回到过去阻止飞机起飞啊!”

“会有人信你吗?你又不是没看过类似的电影情节。你去闹,人家可能还嫌你耽误行程,要拘留你,虽然你无形中救了他们。”

“我知道,但是能救一个是一个。我太难受了。”

这是321号我和一位朋友在得知东航坠机后的对话。朋友的话虽听起来幼稚好笑,但其中的善良和共情心却让我觉得她格外可爱。


这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最大的特殊性可能就在于这天是“世界睡眠日”,关于睡眠的科普活动在线上线下广泛开展。谁也想不到的是,灾难来得那么猝不及防和触目惊心。一时间,全国笼罩在灰色阴影下,所有人都怔住了。回过神来,不少人面对这一噩耗不免感到难过、伤心、痛苦、焦虑,或为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或为其家人亲属,或为这个魔幻的“乱纪元”。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这场空难的直接相关者,但生而为人的共情心让我们会有很多感同身受,会有很多联想,甚至产生负面情绪。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这种共情是有生理基础的:人类大脑中镜像神经元是共情产生的主要生理基础,当目睹他人的痛苦时,个体大脑中的一些区域会被激活,并产生与他人相似的痛苦感受。所以,“痛在你身,疼在我心”,当直面他人的苦难时,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经受磨难。



“空难就像一场雨,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凉意”,同理心强弱的差异让每个人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凉意。面对网络上大量的文字、场景图片信息,同理心较强的人更容易出现和亲历者同样的创伤反应,即产生替代性创伤,更易“难他人之难,痛他人之痛”。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缓解这种替代性创伤反应,减少信息源是一个有效方法,适当“退网”,避免大量负面新闻的接触,同时主动转移注意力,向亲人朋友袒露心声,增强社会连结……这些“落地”的方式都能让我们的心理获得有效缓冲,重新回归当下。

疫情进入第三年,常态化防控的生活让我们似乎忘记了它刚来时带来的冲击和扰动,只是在为患者感到悲伤,在为医护人员的奋不顾身而感动。而这次空难再次让我们发现人类在天灾冲击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人类是如此微渺。我们困惑,我们迷茫,我们思考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人可能是偏爱实用主义的,很多东西推本溯源探究到底仿佛都会回归“我们生者能在现在/将来做些什么”问题之上,而我们在思考、寻求并找到答案的过程也正是在进行创伤后成长的过程。

正如尼采所言,“那些杀不死我们的,都会使我们更加强大”。3.22这一天校园各角落出现了“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我们在这写下..……”贴纸板,上面有同学们密密麻麻写下的祝愿、展望、期许,网上也充斥各种关于“生命可贵,活在当下”鼓励人作为平凡普通之人及时行乐、珍惜生命的言论……所有的这些,我愿称之为另一种“生命教育”——我们从创伤中体悟到的和受鼓励的一种积极转变。



所以,我们开始感恩原来看似普通不起眼的东西:做想做之事的生命层次的自由、疫情过后还能再见一面的健康、“甄嬛传”是飞机上杀时间神器的感慨……我们开始从为虚幻的未来的奔波之中回神过来,感恩灯火阑珊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感谢一切让我们拥有现状的万物,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好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