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己所欲,勿施于人

发布日期:2022-03-15    作者:文/汪龙佳 图/栾雅喆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在传播学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伊里调查”: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考察大众传播对竞选宣传的影响。抽样调查600人,半年内实施7次抽样调查,目的是为了把握竞选过程中选民投票意向的变化。在将调查结果与投票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调查者发现,在整个竞选宣传过程中,投票意向始终未变的人占了半数(50%),而只有8%的人改变了最初的意向。

根据这一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即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政治选举中,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同样。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在我看来,前者更为艰巨。

为什么改变别人的想法这么难呢?

首先,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很多都有多种思考角度和解决路径。比如说,一名记者来到火灾现场,面对眼前的熊熊大火和周围参与救火的群众,他是选择加入其中还是选择旁观和记录?有人说他要有职业素养,应该尽可能记录真实的火灾现象,救人是消防员的职责而不是记者的;也有人说面对这么惨烈的现场,人人都应该尽一份力,怎么忍受袖手旁观呢?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出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坚信的、坚实的理由,所以,这些观点并没有对错之分,仅仅有高低之别。
    其次,每个人都在小心呵护着自己的价值体系。我们的头脑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我们“站立”于社会的基石,所以或多或少都很恐惧自己的价值观被颠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影视剧中的大侠一旦被告知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为都是不正义的,他们往往会直接疯掉。因此,想让别人改变自己世界观中已经确信无疑的东西是很难的,这对他来说意味着价值观的重构,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一旦重构的过程中不能与自己和解,往往就会出现认知不协调的情况。

所以,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简直“难如上青天”,更有甚者,还会带来反效果,比如逆反心理。回想一下我们的青春期,当爸妈唠叨着让你赶紧去学习时,你是乖乖坐在书桌前埋头苦学,还是捧起书来脑里想着却是隔壁班的班草、班花?又或者你会直接顶撞父母,和他们反着来?其实,“堵不如疏”。与其强行用长辈的尊严镇压孩子,一昧灌输自己的想法,倒不如耐心听听孩子心里怎么想。
    而在现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发言成了一件没有成本的事情,人人都自以为正确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别人评头论足,妄图改变他人的想法和行为,“键盘侠”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产物之一。有多少次,新闻的A面出现了,所有的网友化身正义的使者,将键盘化为武器,声讨当事人,只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却不会去想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直到新闻的B面出现,还是那些人,又化身成了真诚的道歉人,希望一句“对不起”能抹杀掉所有对当事人造成的痛苦,抹掉所有曾经的痕迹。

凭借个人价值观来评判世界,是每个人思考的惯习,但是因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很可能会形成极端观点,易被有心机的人利用,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我们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更要尊重人与人在思维上的不同,不要总想着说服别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更为重要的是“己所欲,勿施于人”。即使我们觉得是正确的想法或者行为,那也只是我们觉得,很可能“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如尊重对方的选择。毕竟,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路,总要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