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时把书盖在头上,Ta说:“知识会从高密度地区流向低密度地区。”
室友别人买了新耳机,Ta说,“你戴上这耳机和天线宝宝一样,有亿点可爱。”
去吃火锅,Ta说,“多点些牛肉吧,不然上辈子发誓当牛做马报答你的人,投胎都没有意义了。”
这些,都被当事人称为“开玩笑”。
在正常的定义中,开玩笑通常是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化解尴尬或逗别人开心,以双方都能接受的程度为宜。”像社交、闲聊或者聚会这类非正式社交场合,恰当地开玩笑,的确能起到缩减距离感、炒热现场气氛的重要作用。
可遗憾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他们开玩笑仅仅关注了前面“逗别人开心”这一属性,而忽视了后面“程度为宜”的限制,以致于很多人在回忆起自己被开玩笑的经历时,心情并不一定是愉快的。比如,有些人可能因为肤色比较黑、或体态稍丰腴,而会成为那个被开玩笑的对象。但对于一些心思较敏感的人来说,这些话已然戳到了痛处。但社交的规则却必须让Ta佯装宽容大度,因为如果被开玩笑的那个人有了些许不高兴或者怒而离席,铁定就会被扣上“玻璃心”和“玩不起”的帽子。
我们即使再善良,也无法做到对某些心思敏感的人的感同身受,你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甚至以为自己幽默感十足,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不是每个人都会介意,可总有人会介意。你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一些事,对于一些人来说就可能关乎尊严与荣誉!
我也曾经是一个爱和别人开玩笑同时也经常被别人开玩笑的人,一直以来也都觉得这是正常的,但大一经历过的一件事,令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宿舍里我一直都有一个略带“冒犯”色彩的绰号,平时在寝室里打打闹闹惯了,慢慢的叫绰号变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可是在一次比较重要的山大杯赛事上,我室友操着足以让辅导员和熟识朋友听到的嗓音,用这个带有“冒犯”色彩的绰号为我加油,我的心理瞬间破防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我开始后悔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我不喜欢这个绰号”说明白了。
从那以后,我基本上没有在人数众多的场合下开过玩笑,我愈发明白,在不同的场合下,一个人对于玩笑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能把开玩笑运用得好,那诸事大吉;可若运用得不好,徒伤感情,被开玩笑的那个人气疯了,而开玩笑的一方却还一脸云淡风轻。本来互相开玩笑是一件“众乐乐”的事,但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就成为开玩笑那个人“独乐乐”的事,甚至会对被开玩笑的那个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开玩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但如何使用好这把剑却是一个技术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得溜。如果实在想开玩笑来活跃一下氛围的话,也要分人分场合。如果是和一群关系特别铁的好朋友私下交流,大家互相开开玩笑,哪怕互相揭揭短,也无伤大雅,反而能够增进感情;而如果有陌生人在场,或是有陌生人在的场合,可能就得谨慎考虑一下了,这时就得控制住自己想要开玩笑的冲动,以免惹得好兄弟生气,伤了彼此的感情。
无论我,还是屏幕前的你们,若是作为开玩笑的一方,希望你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好好考虑一下,不要再假借“开玩笑”的名义,去伤害身边那些亲近的人。并且,当发现所开的玩笑使得他人露出了不悦时,更要立刻住嘴,并在事后进行道歉。毕竟,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并不想让旁人触碰的雷区。而你若是被开玩笑的那一方,也愿你能在理解开玩笑的那个人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提醒,若是他珍惜这段友情,相信他定会做出改变!
开玩笑的分寸本就十分不易把握,愿你我都能收回我们那些并不好笑的玩笑,更多地将温暖与鼓励给予身边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