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未来走向何处,不明了自己能够做什么。小X经常跟我诉苦,说自己找不到人生目标,想考新闻学研究生,又怕自己真正学习的时候不再感兴趣;父母觉得法学好就业,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她又不喜欢这一行。每天处在纠结之中,觉得总要想清楚再行动,于是迟迟没有动作,每天窝在宿舍看剧度日,她处在这样的怪圈中难以自拔,十分苦恼。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之下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是谁”?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己,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是谁”究竟在问什么?这是找寻自我认同的发问,在心理学中,自我认同又叫自我同一性,是指我们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可程度。自我认同的状况是两个要素相互制约的结果,即自我领悟和社会期待,自我领悟指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让我们形成的关于某个角色的印象,例如我们从“春蚕到死丝方尽”里学到,教师这个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业;社会期待就是社会对某个角色的要求,社会需要某个角色履行的义务和赋予它的权力是什么。当自我领悟和社会期待相近时,我们会从周围的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能够从自我认同中得到愉快的感觉;但如果自我领悟与社会期待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自我领悟得不到认可,就会不断否定、怀疑自己,不利于自我认同的形成。同学小A有段时间常常觉得自己不想受社会的制约,或者说认为社会不值得他奉献自己,这样的想法显然不被社会所认同,虽然小A也明白他的想法不正确,但他就是不能接受,这就是上述第二种情况,他也不知道自己以后应该走向什么方向。
那么如何解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呢?找到这个答案的过程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甚至有可能是循环往复的,我们或许在某一阶段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向着那个方向努力,但是这种信念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受到挑战,不再符合现实环境,这时我们就需要重新形成自我认同。
实现自我认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将自我领悟和社会期待分离。分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他人的要求,我们容易将二者混淆,认为“我该做的”就是“我想做的”。
2.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相处距离。我们在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关系亲密的人带来的影响,难以听到类型真实的想法。
3.把尝试和探索当作了解自己的途径。自我认同正是在不断尝试地过程中形成的,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才能接近真实的自己。
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可能十分煎熬,既会感到迷茫、焦虑,还有可能要付出很多来一步步试错,这是所有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勇于尝试和思考,才能找到“我是谁”这道题的解答。
【为橘】
橘生淮南,淮北为枳。然而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为橘为枳挣脱了环境的束缚,往往取决于我们看似平常的小决定。
保持内心的美好,做淮北之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