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跟大家一起聊了人为什么会害怕孤独,这其中更多的可能并不是害怕孤独本身,而是害怕自己对于孤独的解释。因为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里我们或许会认为孤独意味着被孤立,被孤立也就是不被认可,不被认可就是一个loser。作为群居动物,我们无法长期忍受孤独焦虑的状态,因此对孤独的恐惧会驱使我们做出生活选择。
刚进入大学时,对于第一次感受宿舍生活的我来讲一切都很新鲜也很茫然不知所措。在我的想象中,舍友应该是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逛街的人,但现实告诉我并不完全是这样。我感受到了孤独,同时也开始焦虑和害怕,于是我采取了行动。吃饭前我会问舍友吃什么去哪吃,为了避免一个人的孤独,即使不喜欢我也会跟舍友一起去她选择的地方。慢慢地,很多事情我都没有了自己的意见,全部的行动都在配合着别人,与其说是跟舍友打成一片,不如说是依附于舍友成了名副其实的跟屁虫。为了逃避孤独,我选择了“为别人而活”。
跟我一样,我的舍友小Z也是一个害怕孤独的人。但与我不同的是,她没有选择“为别人而活”,而是选择了“活在别人的眼中”。就像小孩子调皮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一样,她也时常作出一系列的行为试图引起别人的关注。她会穿自己并不喜欢的特立独行的衣服来吸引眼球;她会在恢复阶段仍然装作病得很难受,只是为了寻求他人的照顾。活在别人眼中的人会尽可能地占用他人的注意力,从而感受自己的存在,获得安全感和满足。
以上的两种选择中,前者努力地委屈自己强行融入到他人之中;后者极力地表现自己吸引关注制造朋友很多的假象。虽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逃避孤独,忽视一个人的事实,制造不孤独的假象。大多数的时候,逃避并不是一件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为别人而活”失去了自我的价值,也放弃了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权利;“活在别人的眼中”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害怕孤独,但或许只有在孤独时,你才能找到自己。心理学上,孤独并不都是消极的,积极的孤独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状态,并有能力去享受这种状态。作为普通人,享受孤独很难,但至少我们可以试着适应孤独。周国平曾说:我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在一定意义上,独处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如果说不善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害怕孤独,最好的选择不是逃避,而是面对和欣赏。正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减少低质量的社交,选择高质量的独处,拿出你害怕焦虑的时间收拾收拾自己的房间,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安安静静地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正视一个人的状态,不再质疑一个人有什么不好,自然地去做一个人时要做的事。这时或许你会发现自己有着怎样的闪光点,或许你正在经历着意料之外的一人独处的美好,也许你会在与自己的相处中获得某些方面的成就。当你不再瞧不起自己,不再曲解一个人这种状态背后的含义时,你会找到自己的灵魂所在,也会自然地遇到懂你的同样有趣的灵魂。
【X说】
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些心理上的小困扰,【X说】想与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感受生活中的“小麻烦”。
在未知的人和故事中或许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每当到达故事的结尾,【X说】希望与你一起完成一次个人的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