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刚上大学的远房表妹经常跟我诉说她的大学生活。刚步入大学展开新的生活,她有着诸多的不适,其中令她最为困扰的就是此前从未有过的强烈的孤独感。高中时,她习惯跟三五好友一起吃饭、一起自习、一起逛街,甚至上厕所也必须手牵手。在她看来,这是理所应当、毋庸置疑的规则。但大学之后,生活并不是她想象中的样子。早上起床发现室友早都已经出门;中午想一起去吃饭,室友说已经吃过了;周末想去逛街,室友要忙于学生工作……突然间,她就变成了一个人。表妹很不适应,也很难过,时不时跟我抱怨说大学生活并不美好。
听着她的故事,不由地想起两年前同样不知所措的自己。或许我们中还有很多有着同样困扰的朋友,我们害怕一个人出门、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因为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在注视着自己,并且嘲笑着自己,这样让我们觉得尴尬和局促不安;发一条朋友圈,每隔几秒钟就想要打开看看下方的图标是不是标着1234,如果什么都没有,我们会失落进而还会轻微焦虑;下定决心一个小时不看手机,期望着打开会有回复不完的消息,好不容易看到手机提示灯亮了,打开却发现只是腾讯新闻而已,这时会突然地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如此渺小。
为什么一个人独处让我们如此难堪呢?没有朋友的陪伴和关注,我们会焦虑、会怀疑、会难过。其实,是我们在害怕。我们害怕一个人,害怕孤独。但我们怕的不是孤独本身,不是一个人的状态,而是害怕自己对于孤独的解释,害怕自己对一个人这种状态的理解和定义。我们之所以害怕一个人出门,是因为我们觉得一个人出门意味着我们不被别人接受和认可,意味着人缘差,意味着没朋友,意味着被孤立。在我们自己的价值标准里,我们认为人缘差是一件不好的、负面的事情,被孤立也就是不被认可,不被认可就是一个loser,所以我们害怕被定义为loser,也就害怕一个人的状态。我们对没有人联系和关注自己感到焦虑和害怕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是对不被联系这件事情害怕,而是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意味着不被认可,我们对这种自卑感感到恐惧。
意识到孤独背后的心理,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接纳自己,更坦然地面对一个人的情境而非逃避。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害怕孤独是天性,但在心理学上,孤独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消极的孤独是需要我们去忍受的、被动的;而积极的孤独是主动的、是我们有能力去享受的。作为普通人,享受孤独不容易,但至少我们可以学着去适应它。那么下周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如何与孤独相处。下周见!
【X说】
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些心理上的小困扰,【X说】想与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感受生活中的“小麻烦”。
在未知的人和故事中或许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每当到达故事的结尾,【X说】希望与你一起完成一次个人的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