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这一年已经到了最后四天,2021就要拍拍我们的肩,将我们送到2022的手中,朋友圈里面将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跨年文案:有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有对新一年的展望,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虐狗”大军——“谢谢你这一年的陪伴”……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呢?不知道这一年过得怎么样呢?
先别急着回答我,让我猜猜:是不是评上奖学金了所以很开心?或者刚和父母打了电话觉得有点想家?抑或是觉得平平淡淡、似乎只是过了一年重复了364次?无论你是哪一种,你可能会发现,你对2021这一年的印象更多地取决于在这一年的高峰和结尾时刻的体验。
这种现象可以用“峰终定律”来解释。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他发现,我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与结束时的感觉,峰终定律是一种人为认知上的偏见,人们对过去事物和事件的记忆,往往更容易被人记住的是那些特别好或特别不好的时刻,或者是最后结束时的时刻,这个时刻是“顶”、是“终”,但不是平均值。为了验证这一定律,他们的团队进行了这样的实验:
第一次实验是短期实验:受试者要把手侵入冰冷的水中,60秒之后再把手拿出来,并得到一个温热的毛巾;
第二次实验是长期实验:受试者要把另一只手也放入冰冷的水中,这次实验会持续90秒,但是,前60秒的水温和第一次一样,但60秒过后,装冷水的容器中会有一个阀门被打开,让温暖的水流入容器中,此时水温大约会提升1度左右,刚好可以让受试者感受到冷水的刺痛感有所缓解;
之后,第三次实验会让受试者自己来决定选择长期实验还是短期实验,结果,80%的受试者选择重复长期实验。
你可能会有些奇怪: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第二次实验的时长明显要高于第一次,为了减少痛苦不应该选择第一次吗?但峰终定律告诉我们,第二次实验中多出来的30s给予了实验者缓冲的感觉,让他们觉得这个实验没那么痛苦。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体验的的愉悦度和体验的长度没有关系。如果在体验的高峰和结尾我们是愉悦的,那么对于这次体验的记忆就是愉悦的。
峰终定律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
比如在评价一部电影的时候,哪怕前面都特别好,但是最后“烂尾”了,那你很可能会给予一个差评;
比如在回想一次游玩的经历时,如果峰值或结尾的体验很开心,哪怕中间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你对于这次旅行的即刻评价也会是开心的;
甚至于,我们评价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曾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我这一生最厉害的事情可能就发生在18岁考上了北大。”这是他在20岁时的评价。
当然,太过绝对地重视“峰值”和“终点”,忽视了过程中的快乐与满足,其实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回到文章开头的这个问题,这一年过得怎么样,其实是由这365天中的每一天决定的。即使你第一反应是觉得这一年很水逆,但如果细细盘算,你会发现,水逆只是短暂的,更多的时间是平淡、是美好、是幸福。所以,面对“峰终定律”这种记忆的小把戏,还是祝你开心地过好“峰值”和“终点”。做不了笑到最后的人,那就做最后笑的人!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生活中有很多符合“峰终定律”的时刻
[2]bilibili:为什么我们的回忆和真实体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