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今天早起几分钟就好了,
也许我就能赶上上课点名不被记迟到了。”
“假如我当初的努力能够坚持下来就好了,
也许我现在就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就好了,
也许现在就不会尽尝后悔的滋味……”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存在着另一个自己,那一个自己非常聪明,面对与我相同的分岔口,做着无比正确、从不后悔的决定,从而成为人生赢家。想象中那一个自己有多辉煌,现实中的自己就有多灰暗。想象中,也许只是仅仅做了几个不同的选择,我和他之间就隔出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个时候总是忍不住在想,我的人生究竟是从哪里选错后开始变得一地鸡毛了呢?两年前的高考?四年前的分科?还是更遥远的曾经?那假如我选了另一个截然相反的答案,是不是就能成为刚才说到的另一个自己了呢?
我以为只有我有这种想法,后来发现大家都会在各种时刻产生“假如我xxx就好了”的想法,学界也对此早有研究。这种想法被称为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它是指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在头脑中假设另一种与事实相反的可能性。反事实思维强调与现实相反的结果,脑补现实中未出现的情形,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假如xxx,也许xxx”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反事实思维建立与现实相反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现实的否定。
人们的心里总是喜欢对一些木已成舟的事情做一些无意义的反抗,忍不住去想那些“假如”。虽然这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这种“自嗨式”的想象可以让我们短暂地从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中解脱出来,暂时隔绝痛苦,因此不少人对这种反事实思维趋之若鹜。
但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假如”,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也不会重新来过。这种反事实思维归根结底并不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长期如此,会让我们沉浸在实际并不存在的美好结果中,无法直面现实中各种各样尖锐的问题,降低了个体改善自己行为的可能性,是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
人生没有NG,没有倒带,只能一镜到底把属于自己的故事演绎好。相比于过去,我们每一天都在进步,总会比过去的自己对事情有着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如果“假如我xxx就好了”的反事实思维已经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轻则影响心情,重则辗转反侧,那下面三个建议或许可以帮助到你。
01
拥抱不确定性
在选择的分叉路口,我们都不知道前面的路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每一个选择都充满着不确定性,每一个选择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但只有当你走完这条路,才能知晓这条路究竟是机遇还是风险。假如是机遇,那自然再好不过;若是风险,却也是不确定性必然会带来的结果。喜悦和失望,总是人生所必须的。更何况,你对待选择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如果你把它当做机遇,那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朝着机遇的方向去的;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根据当下的信息做出当下认为正确的选择,这也已经足够了。
02
行走在当下
事情总是瞬息万变,无论我们有再多的“假如”都没有办法列出所有的可能。反事实思维只会占用我们实干的时间,相比之下,行走在当下则有效的多。比如你可以立刻订一个明天的闹铃,督促自己明天一定早起;你也可以少一点对自己没有好好学英语的后悔,多记一个单词、多背一段范文;你还可以少一点对自己绩点不高的惆怅,立刻打开专业书好好学习……“假如”只能脑嗨,实干才能阻止下一次“假如”。
03
改善归因方式
每一个最终的结果都不是一种因素导致的。一件事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社会支持与运气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当事与愿违,我们当然可以难过沮丧,但绝不能长时间的陷于其中。偶尔地原谅自己,帮助自己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路才能走的更快、更远。
事实上,当个“事后诸葛亮”总是比做选择时的自己容易得多。仔细想想,就算是现在看起来有些后悔的选择,却对于当时的那个自己可能是最合适的。现在的你对当时的选择后悔,是站在彼此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如果再回到那个时候,以当时的认知水平,我估计还是会那么选。每一段经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假如能再来一遍,我将还是现在这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