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越到期末越想玩?原因可能在这里……

发布日期:2021-12-22    作者:文/马雨豪 图/张煜培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昨天越到期末,我越想玩?!发布之后,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和共鸣。“这不说的就是我吗?”平时兢兢业业,为学习踏实努力;可一到考试前,态度反而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追剧、打球、玩游戏、看小说……总之,除了“正事”,什么都有趣、什么都想干。这是谁的错?是这些磨人的小妖精让自己心神不宁?可平时,也是能对它们说“NO”的;是自己自控力差?可平时也是能做得到认真学习的。为什么偏偏在需要努力的时候,却提不起干劲了?真相可能是,你在自己妨碍自己,即自我妨碍。

理论上来说,自我妨碍是指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研究自我的乔纳森说,人们并不只关心事成与否,还关心事情的结果是否暴露了自我消极的一面。想想如果你努力复习了,但却考得不如那些看起来很轻松的家伙们,那一定会比单纯考差还沮丧,因为这似乎是在说,你太笨了。于是,为了不让自我受到否定,为了维护自尊,你会不自觉地在开始前就为自己准备好借口,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有两种方式。一是行为式的自我妨碍,是指通过行动给自己的成功施加压力,是一种预先策略,发生在成功或失败前。比如,如果你在考试前通宵打游戏、追剧,那么当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你有了足够的辩解理由:“都怪我当时没好好休息,我要是好好休息,一定考个前几名……”另一种是自陈式的自我妨碍,是指在从事任务之前,为将来可能的失败寻找一系列不可控制的借口,一些可能会影响自己发挥水平的因素。比如考前焦虑、感冒等。但与前一种不同,这种自我妨碍不一定伴随行动。

为什么会有自己妨碍自己的情况发生?自己难道真的会“害”自己吗?其实不然。自我妨碍既是一种自尊保护策略(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也是一种自我呈现的印象管理策略(使他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价值)。换句话说,这是在“保护”自己。但是,这却不是真正的保护。自我妨碍行为虽然能使个体当前免受负面评价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增加焦虑。Covington的研究表明,长期进行自我妨碍,即使个体能使他人不对他们形成低能力的评价,他们也会对自己形成消极的看法,特别是对学生来讲,在学习过程中,过多进行自我妨碍行为,增大了失败的可能性,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减少对学习的兴趣,继而又会进行自我妨碍行为,陷入恶性循环中。

面对这种自身具有阻碍性的恶性循环,如何才能打破呢?答案简单又不简单:拿出勇气去打碎它。正如前文所言,自我妨碍的产生是因为对负面影响和失败的回避,如果没有了负面影响和失败,也就不会有回避了。负面影响和失败怎么消失?一个思路是从认知上进行调整,比如你对于考试的期待、对于别人的评价的认知等。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过高期待放大了困难的存在,当期待被调整后,你会发现,之前以为的困难并没有那么大,行动力自然也就强了很多。另一个思路是用行动来消除它。如果困难注定存在,“一山放过一山拦”,那应对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行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给自己提太高的要求,“多做五分钟”就好,你会发现,开始了第一个五分钟,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很多时候,不是困难太大,而是我们习惯于给自己设限:因为怕被拒绝,所以不敢表白;因为怕被低看,所以不敢请求援手。但事实往往是,如果你勇敢地踏出一步,美好的世界也会欣然回应你。与其在幻想中否定自己,不如真正地全力以赴。反正,只要行动了,结果就不会比现在更差,即使输了,什么损失也没有,不是吗?


参考资料:智库百科:自我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