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越到期末,我越想玩?!

发布日期:2021-12-21    作者:文/陈辰 图/王逸青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盼望着,盼望着,年底来了,期末的脚步近了。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的样子,被迫张开惺忪的睡眼。同学们卷起来了,教室里满起来了,而我却玩起来了。

——改编自朱自清 《春》

每每期末,本该废寝忘食、焚膏继晷的日子,我却总是比平时更加想要去玩。去年期末,我刷完了《请回答1988》;今年期末,我迷上了下象棋……反正,越是在期末临近的时候,我越难完全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学习中,可在这些关于“玩”的事情上,“专心投入”却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我多想,期末前的学习也能像玩一样专心投入就好了。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专心致志地玩儿,却不容易全心投入地学?对此,学界早有研究。心理学上把“个体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或事物中的整体感觉”称为心流( flow experience ),也被翻译为沉浸体验、沉醉感、酣畅感。心流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在 1975 年提出,并在随后的研究中形成了“心流理论”。他在一次对数百名来自艺术、运动等不同领域的人的访谈中,发现不同的受访者在活动中都有非常相似的体验,后来将这种体验定义为个体将精力集中在某种活动当中,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我的情绪状态。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心流是一种内在的动态激励,鼓励个体认可自己的潜力,挑战自己,从而促使个体获得技能进而完善自我,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你可能觉得这种状态离你很远,但其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达到“心流”的时刻,比如期末前的刷剧玩游戏,比如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心潮澎湃……这些都能让我们沉醉其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心流”状态都是真正的“心流”状态。比如临近期末时生活的主要矛盾是对于高GPA的向往,与知识掌握不充分、不牢固之间的矛盾,而像看电视剧、玩游戏所营造出的沉醉感,由于与当前生活的主要矛盾相背离,因而多数情况下完成这些活动并不会让我们的精神倍感振奋。相反,由于做其他不相干的事情耽误了复习的正常进度,在短暂地沉醉之后反而体验到的更多的空虚与落寞。可生活中的我们总是短视且不自律的,加上这些伪“心流”状态很容易就可以体验到,而达到真正的“心流”状态并非易事,所以常常被这些伪“心流”状态所诱惑。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又该如何将更多地将“心流”状态应用到期末复习中,而不是在考前的玩儿上?1997年,米哈伊在书中对达到“心流”状态提出了三个条件——清晰的目标、技能与挑战相匹配以及及时的反馈,我们可以按照这三方面调整复习状态。

首先,清晰的目标。面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我们亟需一个落实到笔头上的清晰的目标与计划。每一天的复习有什么预期?每一天的复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份目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就更容易产生“心流”状态。

其次,技能与挑战相匹配。实验表明,挑战的任务与自身技能的匹配程度对引发和达到“心流”状态有显著影响,高技能水平与中高任务难度匹配,更易产生心流状态。这意味着,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适当增减难度。如果你本身能力很强,但你总学简单的知识,自然是感觉无聊至极;而如果你基础本就不牢,却总想学习更深奥、更精细的知识,等待你的只能是焦虑恐慌。

最后,及时的反馈。完成设定的任务之后,有意识地给自己一个反馈:攻克难题的成就感、忙碌一天的获得感、掌握知识的踏实感……这些都能激发继续从事这一行为的强烈动机,从而更好地达到“心流”状态。
     期末到来,学习才是更具意义、更具挑战的事情,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识别和远离“伪心流”,在紧张忙碌的复习中,真正激发和体验到“心流”状态,助力你复习,向5.0发起冲锋!

参考文献:

[1]Csikszentmihalyi M, Csikszentmihalyi I.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The experience of play in work and games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5.

[2]龙琪.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D].吉林大学,2020.DOI:10.27162/d.cnki.gjlin.2020.001651.

[3]《积极心理学》,【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著,徐红译,群言出版社,2010.

[4] 殷悦. 游戏心流 ——以认知负荷和表现为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