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知识的诅咒”?破!

发布日期:2021-12-17    作者:文/汪龙佳 图/栾雅喆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条热榜问题:博士妈妈被女儿写作业逼哭,称“我都不想做她妈了”,教小孩做作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何才能有效辅导孩子?

看到这个问题,小编实在是太有同感了!家中有小妹,年龄相差5岁,经常需要为妹妹辅导功课,而这时往往就是我们关系的冰点:我实在想不到为啥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她半天都想不明白,甚至我换了几种方法来讲后,她依然是用迷茫的大眼睛看着我,对着试卷深深地叹一口气……询问身边的朋友,发现有这种现象的不在少数,甚至一位朋友说自己带家教的时候抑制怒火的方式就是——把家教的钱换成硬币,每次准备生气的时候,就听一下硬币之间互相撞击的声音,用金钱的力量告诉自己要克制、要冷静。

辅导作业怎么就这么难?难道只是耐心不足、技巧不够吗?其实不然,“知识的诅咒”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指理解不了别人不懂自己已知的东西的现象。乍听有些懵,不妨先来看一个实验。

1990年,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有关“拍打者和收听者”的实验:拍打者选定一些诸如生日歌等耳熟能详的歌曲,通过用手掌敲打桌面的方式让收听者猜测歌曲的名字,然后让拍打者评估收听者回答正确的概率。实验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拍打者预测的概率是50%,然而收听者实际回答正确的概率仅有2.5%。这些节奏极为简单的歌曲,经过拍打者自认为精准的敲打,在收听者的耳朵里就像摩尔代码一样毫无头绪。这个实验有力地佐证了“知识的诅咒”的存在。

具体来说,这是指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就好像我们拥有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状态。这也就解释了开头知乎热榜的那位妈妈为啥会这么崩溃了,以她的学识水平无法理解孩子不知道一些基础的知识,这种落差让她有些接受不了。

造成知识的诅咒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信息不对等,比如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作为大人的我们其实没办法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场、以他们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问题;其二是经验主义造成的理解偏差,一旦某项知识或技能被一方掌握,随着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在试图让别人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就会自动简化具体操作中的细节,而这恰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知识的诅咒”不仅出现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想一想那些小组讨论中对方迟迟get不到自己的点的急躁,想一想那些与恋人、父母、老师的沟通中,久久得不到理解的无奈……

“知识的诅咒”虽然必然客观存在,但也并不是不可破解,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尝试站在对方的语境上解释问题。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说过一句话:“除非你把一个理论讲得连家中佣人都听得懂,那才算真正懂了它。”我们常常会在各类社交网站上看到一些科普博主,他们当中最受欢迎的往往是那些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同样的道理,当你给刚接触鸡兔同笼的孩子讲二元一次方程时,除非他是数学天才,否则他宁可自己掰着手指头数也不愿意接受这个叫“方程”的奇怪工具。

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对方已知的东西来搭建通往未知的桥梁往往会更加容易。在认知心理学中,我们称为基模(基模由我们记忆中预先存储的海量信息组成),利用基模可以减少知识断层。回到上文的鸡兔同笼问题,利用基模的做法是,告诉孩子让所有的鸡和兔都抬起两只脚来,那么地上剩下的只剩兔子的脚,除以2就是兔子的个数,这样孩子也可以更好地接受。

“知识的诅咒”在生活中层出不穷,有时候会使我们看起来傲慢不自知,更严重的时候会造成亲密关系的损伤。而最可怕的就是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对自己、对他人了解多一点,让误会和急躁少一点,离幸福生活也更近一点。

参考文献:

[1]艾依.知识诅咒与认知偏差[J].互联网周刊,2018(11):68.

[2][美]奇普·希思;丹·希思.行为设计学:让创意更有黏性:中信出版集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