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心理中心:
您好,我是一名大三的医学生。虽然医学生的课程表从大一开始就是满满的,但迈入大三后还是觉得课程繁重了许多,内外妇儿的课本真的好重啊,每天都要背好多好多的知识,第二天醒来却感觉脑袋像被洗劫一般空空如也。每天都是这种状态,不能不背,但却又背了就忘。有时候,明明前一天花了好长时间背诵的东西,第二天带教老师一提问还是什么都记不得,少不了被带教老师批评一顿。这么长时间下来,我真的感觉自己是记忆力不行,甚至怀疑是不是脑袋里少了什么“零件”。这种状态真的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记得小时候看《快乐星球》的时候,丁凯乐从多面体那里得到了一种神奇的道具叫做“记忆面包”。我多想也能拥有像“记忆面包”一样的东西,帮助我从此过目不忘,拥有一个好的记忆力。
一名困惑中的医学生
亲爱的医学生:
展信佳。坦白说小编也一直为“记忆”这件事而烦恼。记得之前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电影片段:“马冬梅——马什么梅——马冬什么——什么冬梅”,虽然看的时候很搞笑,但却也是像极了我背书时的样子。
不可否认,记忆力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法宝,特别是对于像医学这样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记忆力是每个大学生的梦想,可在这之前,我想你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记忆的心理机制,以便更好的对“记忆”这件事有个良好的认识。
“记忆”是指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一般认为,它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过程。所谓编码,即人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号并转化成机体可以识别的“语言”;存储则是把机体识别到的“语言”,以一定的形式保存在大脑中;最后的过程则是提取,是指从大脑存储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以上三个过程,知识才能进入我们的脑袋,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出来。
但是,记忆与遗忘总是相伴而行的。不过好在,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见下图),描述了人脑对新事物的遗忘规律。在对遗忘曲线的相关研究中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在最初的时候遗忘速度很快,但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除此之外,关于遗忘的研究还发现,人们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比如人们对于散文的遗忘速度要明显快于对古诗的遗忘速度,正是这个道理。
以上,我们了解了记忆和遗忘的心理学概念,那么又该怎么训练自己的记忆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呢?
有一种现象叫“莱斯托夫效应”,是指相对于普通事物,人脑更愿意记住独特且特殊的事物,这也与我们之前所讲的遗忘规律相对应。比如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对于某一平平无奇的知识点可能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可当走进临床后,枯燥的文字有了生动的背景,这时候对于知识的掌握就要牢靠的多。放到我们学习医学知识也是这样,单纯记知识点确实是比较困难,但你可以为它假设一个情景,赋予它一个记忆的特殊点,或是走进临床观察知识点到底是如何应用的,相信会比你单纯背诵效率高得多。在这里,也给你安利一部叫做《工作细胞》的动漫,这部动漫就充满了各种医学知识点,会让我们在娱乐中顺便就记忆了知识点,效果不错哦。
除此之外,在背诵后短时间内迅速强化巩固和复习也可以加深我们的记忆。因为遗忘总是“先快后慢”的,记忆的间隔越长,保持的就越少。在我们背诵医学知识之后,可以在当天晚上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并在周末的时候再对一周以来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于此同时,你也可以在背一会儿外科之后,适当的“换换脑子”,去背内科或者到操场走一圈,这种交叉式的学习也能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减少遗忘。
记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并不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事情。以上提供的一些记忆的方法仅仅是为你提高记忆力提供一种思路,但更重要的是你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和策略,相信通过你不断的努力,你也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记忆面包”。
参考文献:
[1] 杨艳杰,曹枫林. 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 苗一梅. 莱斯托夫效应—让个性成为对方记忆焦点[N]. 中国证券报,2008-09-12(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