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这个词很多时候常和负面意义联系在一起,但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留面子效应”却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他人的拒绝。
比如说,朋友请求你帮他个大忙,但你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无奈拒绝了对方。如果这时候,他请求你帮一些小忙,你往往会爽快地答应。因为拒绝对方,你往往会有些许的愧疚感,而这时候如果能够帮对方个小忙,多少就会帮你抵了这种感觉,感到一身轻松。虽然可能事后仔细回想起来,会觉得自己好像答应得还是有些鲁莽。
比如,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鲁迅认为,当时推行白话文的阻力较小,是因为有人主张废除汉字改用罗马拼音。于是,白话文作为调和的产物得以推广。若不是这些激进派,恐怕白话文的推行就会受到更大阻力。
再比如,1975年,查尔迪尼等人曾做了一项被称为“导致顺从的互让过程”的研究。研究人员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分成两组。对于第一组大学生,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一次,需要两个小时,大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最后只有16.7%的学生答应了这个请求。对于第二组大学生,研究人员首先请求他们花两年时间担任一个少年管教所的义务辅导员,不出意料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谢绝了。然后他们接着说:那么让大学生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两个小时吧,结果神奇的是50%学生都觉得这样很轻松,便答应了这个请求!很神奇吧!明明最终做的事都一样,可是反应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这就是留面子效应: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会增加。
要理解这种现象并不难。在人际交往中,他人的不愉快也是个体不愉快的主要来源之一。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都认为,人具有同情心,这是道德感的基础。这种同情心能让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思考,在拒绝别人后也同样如此:“如果我像他那样,我就会……”又或者,出于长久利益的考量,人们总愿意将关系持续维护下去。因此,相较之下,人们更愿意选择一种双赢的结局。所以,当你拒绝对方之后,你或是会感受到没能帮助对方的愧疚感,或是出于对影响关系的担心,因此而想要补偿对方。所以,这时候你会更倾向于接受对方提出的更小的要求,即使那是是平时的你会拒绝的提案。
如果能巧妙利用留面子效应,就能让别人更难拒绝你。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砍价:你在地摊上看到一个心仪的小饰品,一看价格50元,有点小贵,而你的合理预期是40元。这时候,你要是直接跟老板说:“老板,40元卖不卖?”老板一定会说:“这成本都不止这个价了,45最少了。”但如果你上来就狮子大开口,一口叫价30元,老板就会妥协:“看你这么想要,40元拿走。”总之,先给出一个不能接受的条件,等对方拒绝后再给出一个退让的条件,对方接受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当然,留面子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于人于己。偶尔用用,可以让身边的人更愿意满足自己的要求。但总是滥用也容易让人厌烦,觉得你虚伪。
同样,别人也可能用这种方法让你不知不觉妥协。这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擦亮眼睛,仔细想想自己到底该不该帮这个忙。要谨记,你从来不欠对方什么,即使是拒绝对方也是情有可原的。只要牢记这点,就不容易吃留面子效应的亏。
从根本上,该不该帮这个忙,是取决于这件事本身必不必要。如果我和你是好朋友,有真挚的感情,那我当然会为你“留面子”。如果不是,那么我理所当然地可以拒绝你,才不该“死要面子活受罪”。
参考资料:
智库百科:留面子效应
壹心理:留面子效应:你好意思再拒绝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