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激发自觉努力?赞美比批评更有用!

发布日期:2021-11-10    作者:文/马雨豪 图/张煜培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中国人有句老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话当然有些道理。一个谦虚的人能更加努力地弥补自身的不足,而骄傲却使人蒙蔽了双眼,自鸣得意。可是,当这种观念被过度使用时,反而成为了一种阻碍,比如家长们害怕孩子“骄傲”,为了让他们保持“谦虚”,能够始终鞭策自己前进,于是经常打压孩子:你考了99,他们就会要求你考100;但等你考100的时候,他们又会说“XXX不也考了100,你得意什么”。在他们看来,赞美你,就会让你骄傲,让你不思进取,所以为了激发你的自觉努力,只能批评。

然而,事实上,赞美比批评更能激发人的努力。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赫洛克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心理学家赫洛克找来一群志愿者,把他们分成4组来完成特定任务。实验过程中中,赫洛克对4组志愿者采取不同的态度,结果发现,即便是相同的任务,4组的表现也完全不同:

第一组:我们简单叫做“受表扬组”,他们在每次完成任务后,都会受到鼓励和表扬。

第二组:与第1组完全相反,在完成任务之后,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我们称之“受训斥组”。

第三组:1、2组不同,他们是被忽视的一群人,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也就是“受忽视组”。

第四组:在整个过程里,全程与前3组隔离,而且在事后完全不给予评价,我们称之“控制组”。

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1. 表现最差的一组是第4组,表现最好的一组是第1组;

2.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1组(受表扬组)的表现越来越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3. 第2组(受批评组)即便没有第1组表现好,但是和第3组(受忽视组)相比,数据要更好。



由此赫洛克认为,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并且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这个结果不是没有道理的。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来自他人的赞美尤其满足了人们的归属(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批评则一定程度上会损害人们的自尊心。但最糟糕的不是批评,而是忽视对方的努力。因为哪怕是批评,都意味着“我注意到了你,我关心你”,而毫无反馈则意味着连归属需要都无法满足。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来看,赞美意味着一种期许。受赞美者会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因此更愿意去尝试突破自己,同时也会为了维持自身的形象而更加努力;而受批评者可能会变得不够自信,做事更加畏缩,甚至自暴自弃不努力去提升自己。


当然,好话谁不爱听,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可是有时候,你的心情特别糟糕,你很难及时给出赞美,或者说,一种正向的反馈。甚至反而更容易动怒,说一些伤人心的话。这时候,你首先要做的是冷静下来。当你发怒时,不妨用最后的理性停下个十秒,不要当场爆发。稍微冷静后,可以做些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或者换位思考,总之要尽量避免训斥对方。同样,也不要遇事就一走了之,那样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对方感到遭受忽视,激化问题。

不过,一味的赞美也会适得其反,让对方飘飘然绝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鞭子与糖缺一不可。而批评也是需要讲究的,上来就劈头盖脸训斥一顿,只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这时候,不妨试试“三明治法则”:把批评夹在两个赞美之间。很多时候,对方做错事也未必是出于恶意,这时候不应该只是批评,而应正视对方的努力,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美,让对方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被忽视,因而更加愿意倾听你说话,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也都有其值得认可之处,多夸人少打击。夸人,于己毫无损失,却能带给别人好心情,对方也会更喜欢你,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智库百科:赫洛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