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自律?我好像没有这个东西诶

发布日期:2021-11-02    作者:文/陈辰 图/袁辉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这个星期我打算

每天都读一点书!

“emmmmm,

好像手机还是更好玩一点。


“下节药理上课前我一定

认认真真做好预习!

“emmmmm,

还有十分钟上课,我可以预习了。


“这个星期的文章我一定

不再赶到周末写!

“emmmmmm,

不好意思我下个星期一定不这样。


上面的这些内心戏,常常就发生在我的现实生活中。相信不少同学和小编都有类似的经历:面对着“数不清的ddl”,“还不完的花呗”,“写不完的课程作业”……我们总会感到十分不安,良心受到谴责,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悔过自新、好好做人!可下定决心没多长时间,玩手机还是代替了读书,药理上课前还是没能好好复习,心理中心的文章又赶到了周末写。我多想,有朝一日我也能拥有这个叫“自律”的东西,让我也尝尝走上人生巅峰的滋味。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自律的解释,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某种尺度,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心理学上也对自律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最经典的当属“棉花糖实验”(这个实验也被用来体现“延迟满足”这个主题):研究者将一群孩子关在一个房间里,给每一个孩子都分发一个棉花糖,并告诉孩子们棉花糖可以吃,但如果有哪一位小朋友愿意等待15分钟后再吃的话,他将会得到另一个棉花糖的奖励。如果小朋友没能做到自律,抵挡不了棉花糖的诱惑,得到棉花糖之后就吃掉了,接下来将不会得到任何奖励。

结果自然是有的小朋友抵挡了棉花糖的诱惑,有的小朋友没能抵挡住诱惑没多久就吃掉了。后来,研究人员对这些小朋友做了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那些抵挡住棉花糖诱惑的小朋友,在今后的包括但不限于成绩、人际关系、同学评价等方面都有着更多的优势表现。这个实验向世人证明,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自律,能够抵挡住眼前短期的诱惑,他就更容易走向成功。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律固然有用,可过分夸大“自律”的作用,将会带来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沮丧甚至自卑。比如你读了一本书实在是晦涩拗口很想要放弃,可若以自律的名义强迫自己阅读下去,只能是给自己找不痛快,这不是自律而是自虐!通过这种方式,你或许可以勉勉强强看完这本,但也一定丧失了对读书的兴趣,实际上得不偿失。



所以啊,仅仅依靠意志力的强迫,我们根本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律”,必须还得弄清楚我们所做出的行为背后的原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确的形态,但其实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构成的。”汤姆·哈迪也说“仅靠自律,我们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如果是按照这样一个逻辑的话,我们生活中本以为是自己做决定的行为,其实都是由习惯来决定的。所以如果说自己不够自律的话,只能说明自己坏习惯太多了。

但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习惯很难被消除,所以只能是被另一个习惯替代。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我们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自律呢?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个黄金法则:用与坏习惯同样的暗示,提供与坏习惯同样的奖赏,插上新的习惯行为,就能以新习惯代替旧习惯。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比如你总是忍不住去吃零食,可以先想一想你吃零食是因为饿,还是单纯想要通过吃零食来释放压力。若是前者,可以花点时间在每顿饭里添加一些饱腹感强的主食;若是后者,那可以通过找朋友聊天、散步等方式来达到减压的目的。在这个例子中,吃零食就是你的习惯行为,饱腹感和减压,就是你的奖赏,而你仅仅通过改变了其中一点点的内容,就替换掉了吃零食这个不好的习惯行为,达到了自律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自律,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懂得了一些道理只能作为一种前提,接下来决定能不能过好你这一生的,则是你的选择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