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不必为了“他人”而改变——谈谈容貌焦虑

发布日期:2021-09-17    作者:文/马雨豪 图/张煜培    编辑:许奕清    浏览次数:

打开微博、抖音,随便一翻,到处都是漂亮小姐姐、帅气小哥哥。再照照镜子,呜呜呜,为什么我没有水灵灵的大眼睛、挺挺的鼻子?为什么我的肤色不够白、手臂太粗、没有健硕的肌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少人每次照镜子都会很焦虑。2021年2月,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6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相貌”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即很多人对自己长相或脸上皮肤的缺陷感到不自信而陷入深深的焦虑情绪中)。


为了克服容貌焦虑,不论男女,都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外表,让自己变美。一些人甚至去动有风险的整容手术,或者过度节食,最终造成对身体的巨大伤害。他们以为,只要我去改变,就能变得自信、不再焦虑。但他们所谓的变美,往往只是跟随潮流,单纯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根本没有考虑自己是不是真心接受。

可是,改变是没有终点的,昨日之盛,今日之俗。就像这个月还流行的小裙子下个月就变成了“老土”。人们一次次去改变,却一次次失望,最后陷入更深的焦虑:自己为什么不能变美!

但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自己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变美这件事?仅仅是因为女人天生就爱美吗?不尽然。如今,连男孩子都要变得“精致”,也在为了变美而挣扎。容貌焦虑成了当今社会的普遍焦虑,其原因也并不能简单归于天性或传统。

要克服容貌焦虑,就要明白它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人们对美有一种偏爱,这是毋庸置疑的。David.M.Buss 在《进化心理学》里提出,审美偏好是自然选择为人类进化筛选出来的高效择偶机制,其结果就是美丽的人更容易受人青睐。不过,对于这种“唯颜值论”,社会主流持的是批判的态度,笔者以为并不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社交媒体发达,让大众产生一种“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那么多”的错觉。事实上,网络上充斥着“照骗”,他们的真实颜值可能就是路人水平。即使真有好看的,也并不是大多数。不过由于大多数人更会倾向于关注好看的人,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幸存者偏差”(关于这个概念,我们曾经介绍过,点击了解:当你觉得朋友遇到了“渣男/女”)。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充斥在街头巷尾的整容整形广告总是在暗示你,“你不美”,“你需要变美”。而且还要变成他们定义的那种美;如果不是,那你就是不美。不仅如此,美容产品还不断地把变美与成功、幸福、地位等联系在一起——只有美丽的人,才配获得幸福与成功的人生(在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对这种现象有极为精彩的描述,有兴趣的话建议你看一看呐)。



结果就是,人总是被社会所裹挟着变美,不再是自主地追求美,而只是“趋同”,向商家为你打造的样子前进。人们对美的诉求慢慢变成一种对不完美的焦虑,不再是以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作为变美的目标,而是不自觉地向着商家宣传的形象前进。但商家塑造的形象是绝对完美的,而你是绝对不完美的,所以你永远不能真正“变美”。可这是荒谬的:变美是属于你的自我认同,根本不需要依靠他人来定义。

如果能够看清隐藏在“变美”背后的陷阱,你就能明白,为自己的容貌而焦虑是不必要的,那种被裹挟的改变也并不能真正令你摆脱焦虑。



你首先要做的,是学会“自洽”。

年轻的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往往会被外在的评价所左右;而当我们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时,就能做到不为世俗潮流所裹挟,过上胜券在握的“自洽”人生。当你学会接纳并认可自己的容貌时,按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说法,就是形成了一个“内聚性自我”。这是一种完整而坚固的内在心理结构,它会让你确信,即便你变老、变胖、变丑,依然是值得爱与被爱的。社会对你贴上的“美”的标签,并不真正影响你的价值。

然后,要树立多元的审美观。

变美是永远值得追求的,但美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一方面,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面孔,都可以发挥自己外貌的特点,美绝不只是商品与资本塑造的那种唯一。白有白的风格,黑有黑的风情。另一方面,美不只是外貌,更有一种由内而外气质。通过可以阅读经典、培养美德,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表现得落落大方,举止得体,谁又能说你不美呢?

美丽的皮囊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本来就美丽的你不需要为自己的容貌而焦虑,因为这根本不是你的缺点,而只是一个陷阱;你不需要为了迎合而去改变。你要做的,是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不要让最为包容、广阔的美变得狭窄、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