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总觉得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饺子,才算是真正过了年;
毕业季,总觉得来一场毕业典礼、拍一组毕业照,才算是真正毕了业;
纪念日,总觉得两个人一起度过浪漫,才算是对彼此感情的不负;
……
生活原本平平无奇、波澜不惊,仪式感却把原本单调普通的日子变得熠熠闪光。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能够不把一天重复三百六十五次的秘诀,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做一些特定的事,这就是仪式感的体现。
在社会心理学中,仪式感被认为是在仪式或是仪式性事件中,通过参与并融入情境中,获取与情景高度一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小王子》中的小狐狸说:“它(仪式感)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回想起来,从刚出生时的满月酒,到死亡时的丧礼,仪式感好像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小到考试前默默的祈祷,大到结婚典礼上宾客们的祝福,都可以被纳入它的范围之中。这种小小的仪式感让我们也能在琐碎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不再将就地活着。
李思园在《生活需要仪式感》中写道,“仪式感是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与众不同,并对此怀有敬畏心理。”往细微中说,仪式感能让我们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中。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类的认知活动是自身体验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仪式感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通过特定的形式与动作,影响个体的注意力和控制感,从而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放到生活中来看,通过仪式感来改变认知,并让我们沉浸在特定情境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体育比赛前一定要有一场开幕式,为我们划分清楚比赛和日常的界限;考试前收拾东西、整理桌面,彷佛就是在告诉自己:“考试来了,我得紧张起来。”……好像只要完成了这样富有仪式感的形式,心理的状态才会被唤起,才得以更加专注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往大的方面来说,仪式感的事件也能成为人生的重大分水岭。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忧无虑到身兼重任,这个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人礼告诉你已经告别年少走向成熟;开学典礼告诉你即将迎来新一阶段的崭新生活;结婚典礼你从此将告别年少轻狂,肩上将多一份家的责任……若是把人们连续的生活比作是一首华美的乐章,那这些仪式感的事件就是其中的分隔符,给了我们一个节点,告诉我们:原来从这一刻起,我已不再是先前的我,我的人生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这样的仪式感,帮助我们逐渐向更好的自己转变。
不过,仪式感固然好,可有些人却过度解读了仪式感的好,再加上消费主义的诱惑,让很多人都掉入了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一些人为了所谓的仪式感,即使钱包空空、预支未来,也要通过高消费来制造所谓的仪式感。这种看似是有仪式感,其实只是些虚假的作秀,营造出的只能是虚伪的精致生活。在这种虚伪的精致生活背后,实则是一地鸡毛。
真正的仪式感,应由自己定义,而不是一直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没有六便士也可以去追寻自己的月亮,跳出别人的眼光,才能成为真实的自己。
村上春树笔下有一个词叫做“小确幸”,指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仪式感的存在,就能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这种小确幸,不再将就地活着,而是在平凡中优雅地生活。
新学期即将开始,希望你也能诗意地栖居,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小确幸。
参考资料:
[1]王晓丹.论旅游中的仪式与仪式感[D].东北财经大学,2014.
[2]《小王子》[法]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