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一度的期末考试来了!每逢考试,不管是微信朋友圈,还是QQ空间,抑或是微博,总是会出现各种“好运转发”:“转发这个神奇彩虹,你近期的5场考试都会顺利通过”“明天想要好运的快转起来:好运马上会到你的碗里来!”“转发杨超越,躺平也能考第三”……
有关数据显示:网民以年轻人为主,大多20—29岁。在转发“锦鲤”的人群中,12—34岁的用户占到87.62%。青少年以其开放性、易传染性和易接纳性的特点,总是会迅速参与到转发“锦鲤”的行为中。
为什么我们对这种转发锦鲤类的网络祈福仪式抱有这么高的热情呢?
从众心理
这个心理学原理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当我们发现社交平台上朋友们纷纷转发锦鲤时,好像就有了一种潜在的推动力,让你觉得不转就显得有些不合群,于是安慰自己:大家都转,说明这个就是很灵啊!于是,你也坚定地按下了转发键。
自我实现预言
罗伯特· 默顿提出由图式引发的自我实现预言,罗森塔尔所做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验证了这一点。简单说来,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当你被给予一个期望,比如说老师告诉你这次考试你很擅长,你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当我们在转发的过程中,无疑也是从这个行为中汲取了力量,一旦发自内心地相信锦鲤有效,也就会相应地做出一些努力,自然最后的结果也会验证锦鲤的强大作用。
投机心理
试想一下,要是你不用努力就能考得很好,你愿不愿意?反正大部分人应该是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彩票行业能一直红火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转发“锦鲤”的行为本身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成本和努力,但却会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期待,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超值感和幸福感。
焦虑心理
这应该是最普遍的一个原因了。当面对考试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压力和焦虑。而转发锦鲤的过程暂时帮助他们减轻内心的焦虑,形成一种“我只是正在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努力”的自我确认感,在寄托的美好希望之下缓解焦虑。
路径依赖心理
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惯性思维”或者“定势思维”。转发锦鲤之后,一旦你某次考试真的考得很好,你很可能想当然地就认为是转发的锦鲤在发挥作用。面对下一次考试,你还会接着转发,甚至会选择同一条锦鲤微博。而一旦做出了某个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得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结果是你会更加坚信这条路;下次遇到差不多的情境时,你不用思考就会选择这条路。就像这个实验所展示的这样:
把5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科学家就会释放高压水枪,浇湿所有的猴子。几次惩罚下来,已经没有哪只猴子敢再动香蕉了。
实验的下一步,是用一只新猴子替换一只原来的猴子。
新猴子不知道这里的“规矩”,看见香蕉就要去拿,可接受过惩罚的4只猴子已经被吓到草木皆兵了,于是把新猴子摁在地上,一顿暴揍,直到它也懂了“规矩”为止。
实验人员就这样,把最初经历过水枪惩罚的猴子陆续地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没有一只经历过惩罚,但是它们还是小心地遵守着“规矩”,对这串香蕉“只敢远观,不敢亵玩”。
说到这里,可能读者们要抱怨这篇文章破坏他们对锦鲤文化的信仰了。嗐,道理咱都懂,但是该转发还是会转发,毕竟能让自我实现预言推动一下复习也未尝不是一种收获。只是希望,阅读完这篇文章的你,在转发时多一丝清醒的期待,在获得好成绩后多一丝对自己的肯定,让你自己逐渐成为自己的“锦鲤”!
参考文献:
[1]马琼烨,张浩哲.从“锦鲤事件”看青年亚文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4):87.
[2]汪铷.社交媒体中转发“锦鲤”的社会心理分析[J].文化学刊,2021(0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