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记得我把钥匙放在钱包里了,为什么找不到呢?”东翻西找之后却发现钥匙还挂在门上压根没拔下来;出门下楼,猛然间想起锁门的问题,顿时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锁门;明明是童年真实经历过的事情,却在某些时候以为只是做了个梦……
记错放东西的位置,忘记自己是否做过某件事,把现实记作梦境……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记忆是“真实且确定的”,最后却发现被自己的记忆欺骗。你是否也有过这种发现自己的记忆被“篡改”的经历呢?
记忆,不仅会为我们还原过去,也是个欺骗大师,它常常在一些模糊的角落制造混淆。心理学上,这种对未经历过的事件的回忆或对经历过的事件的错误回忆被称为虚假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记忆的奥妙。
人类记忆的过程正如电脑的学习过程一样,包含输入信息、编码、储存、提取等几个环节。当我们经历事件、学习事物时,声音、画面、气味等刺激感官的信息都会输入大脑,大脑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到相应的区域,等到需要的时候,进行提取编码,还原“事实”。
这些环节看似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然而,人脑终究不是电脑,我们往往会根据主观偏好和注意程度进行选择性编码,因此,当我们回忆时,往往只能准确记得事物的大体模样与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细节,那些未被编码的信息就成为记忆的空白区,永远留在了过去难以还原。
而我们的大脑正是利用了这些记忆空白区来创造虚假记忆。研究证明,与存储记忆相同,大脑也存在着一系列让人们不同程度地倾向于制造虚假记忆的机制。回忆就像是拼图,我们会对空白部分自动脑补出符合自我思维逻辑或是情感体验的画面来描绘细节以完整这幅拼图,整合出部分掺假的“事实”。因此,我们的记忆常常会受到主观情感和所处环境的干扰。
举一个例子,不同于影视剧中犯罪现场的目击证人能如实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现实生活中的目击证人往往会因事发突然而无法捕捉所有细节,同时又对事件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与情感取向,于是他们在说明的过程中会试图让情况“符合逻辑”而不自觉地产生混淆。
我们的大脑毕竟没有无限内存卡,我们也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因此,虚假记忆总是会存在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
对于记忆过程而言,我们确实不可避免地受情感和态度影响,所以,需要注意观察现实情境并试着以逻辑来提取信息,使存储的信息尽可能客观具体。当虚假记忆发生并影响生活(比如文章开头所提的找不到钥匙等)时,不妨循着事件发生的过程,联系前后情景线索来回忆自己的记忆是否出现差错,或是试着询问身边人的记忆,以使记忆拼图更加贴近事实。此外,对于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记录、放置标记物等方式来确定自己做过哪些事,需要做哪些事。当然,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不能过分执着于虚假记忆而陷入自我怀疑。
记忆正是那样一种神奇的过程,亦真亦假,而虚假记忆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与经验。下一次找不到钥匙时,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