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看客之恶——是什么让你沉默?

发布日期:2021-04-02    作者:马雨豪/文 张煜培/图    编辑:袁辉    浏览次数:

如果你看到路边有人需要帮忙,你会怎么做?

小时候的你可能会马上说:有能力,就当场施救;没有能力,叫救护车或警察。而长大后的你可能多了很多考量,也多了很多犹豫,以至最后成为一名只围观的看客。

比起加害者,有时候这些平凡的旁观者们的冷漠更令人绝望,甚至,看客们的沉默还会助长恶与悲剧。为什么小时候能够脱口而出的答案,长大后却犹豫不决?是大人不懂小朋友懂的道理吗?是因为社会堕落而无情吗?对此,社会心理学家有五种解释,认为这些原因相辅相成,共同导致了社会的冷漠

 


Part 01 旁观者效应

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更容易退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个和尚没水吃”——每个人都觉得会有别人来做,结果就是谁也没有出手相救。

 

Part 02 多数人忽略

这说的是,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每个人都试图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以澄清自己的模糊认识。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会在学生填问卷的时候向屋内排放烟雾。结果发现,当参与实验的受试者只有一个人时,有75%的学生会在5秒内就发现烟雾,并告知实验者;当有一群人时,他们往往对烟雾视而不见。虽然每个人都隐隐约约觉得不对劲,但他们相信,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别人也会觉得不对劲,从而提出来;既然没人说出口,那只是我的错觉吧。

 

5AC7


Part 03 从众心理

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尤其是在紧急事态下,由于受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人们会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以符合团体。由于团体中没有人出手帮忙,个人的判断反而受到了动摇:为什么别人没有出手相救呢?也许这只是什么小事,或者有人已经帮忙了吧;总之,跟随大多数人总是保险的,即使有了过失,分摊下来也微不足道了;要是我贸然出手,责任都由我一人承担。

 

Part 04 社会比较理论

人们会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止尴尬的局面发生:我第一个出手相助,万一出现差错了呢?或者对方其实不需要帮助呢?如果有人先去帮忙,我再去帮忙就显得不那么尴尬;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我保持沉默也不显得过分。

 

Part 05 评价恐惧

当有其他人在场时,没有去帮助当事人的部分原因是害怕难堪或被嘲笑。当求助信息并不明显时,可能会觉得,假如我帮助了别人,但他们其实并不需要帮助,那是多么尴尬:自己在其他旁观者眼里如同小丑一样。结果,出于这样一种恐惧,宁愿让别人先去帮忙。


8B0E

 

那么,当遇到紧急情况时,难道我们只能自求多福了吗?并不是的。这些心理学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现象的发生,但只要能够利用好,一样可以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得到援助。

《影响力》一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曾被卷入了一起很严重的车祸。车祸正好发生在一个十字路口,好几辆停车等待变灯的司机都看到了车祸的发生,然而却没有人下车提供帮助。罗伯特指着过来的一辆车,向司机喊到:快报警,再让后面两辆车的司机把车开过来,帮助他们。结果,几名司机都立即做出了回应,打电话叫来警察和救护车,甚至还有一个人背着他去了医院。不仅如此,很快还有更多的司机主动停下来,去帮助那位不省人事的司机。

所以,在你突遇困难需要帮助时,一样可以借鉴罗伯特的做法:不要只是泛泛地喊救命,这样路过的人都会受环境的影响而沉默;你只要向某一个特定的人求助,责任就会切实地落到他的身上,并且他也不会害怕自己的援助行为是多余的,那么,他往往就会来帮忙。而其他人看到有人出手帮助,也就更愿意帮忙了。事实上,人们未必是变得冷漠,而是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而当我们是普通的路人中的一员时,我们又该如何做呢?是保持沉默,还是挺身而出?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真正身临其境时却又难于行动。这时,有一个方法,可以促使人站出来——想象自己是那名需要帮助的人,考虑一下人们的行为和与之带来的结果。这将有助于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认清真正的道德要求,也会推动人们克服环境的压力。我们既然希望着一个能互相帮助的社会,那么就应该从我做起,勇敢地站出来。

帮与不帮,一念之间,也是善与恶的分界。每一个人都是普通的,当你面临这样一个可以伸出援手的机会时,你的选择,会让你成为英雄,或是冷漠看客。

 

参考资料:

[1]壹心理:平凡的英雄主义

[3]知乎:如何打破见死不救的僵局:反旁观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