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没有边界就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

发布日期:2020-12-29    作者:汪龙佳    编辑:于小斐    浏览次数:

新年将至,距离各种各样的家庭聚会已经不远了,七大姑八大姨的轮番发问也经在路上。小时候,他们问:“期末考得怎么样?”“第几名呀?”“作业写完了吗?”

现在长大了,“以爱之名”的轰炸又有了新的主题:“有对象了吗?”“找工作了吗?”“每月工资多少啊?”“咋不考公务员or当老师呢?”“考研成绩啥时候出?”

接续暴击,让人招架不及。



这样的询问有错吗?没错,毕竟是出于关心的初衷。但为什么这样的关心却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呢?因为这些打着关心旗号的追问突破了“边界”。

所谓家庭生活中的“边界”,就是一个温暖而不黏连的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我们既可以与家庭保持联结从而获得亲密感和安全感,也可以培养独立人格从而拥有个体感。就拿我们都经历过的填报高考志愿来说,如何在这件事上有一个合适的态度、保持一个双方都合适的距离,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有的父母觉得自己不了解大学的专业、地域等因素,决定当个甩手掌柜,这样看似自由,但是迷茫的孩子往往会觉得孤立无援——这样的边界距离太远,孩子或许会觉得一时自由,但却会带来长长的孤独;有的父母依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全权给孩子安排好一切,完全不顾孩子的个人意愿,这也会使得孩子陷入痛哭的深渊——这样的边界距离太近,也会给孩子带来失去自主的吞噬感。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和室友、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并保持边界的存在:室友不经允许使用了你的东西,你会生气,感觉到了领地的被冒犯;而对于和家庭成员之间,我们却常常会忽视边界的存在,做出一些伤害感情的事情,就像“我喜欢香蕉,你却给了我一车苹果,还希望我感恩戴德”一样。所以,一个健康且合理的边界线对于家庭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这个边界线应该是清晰的。比如说,小孩子的日记本是属于自己的隐私的,在他不想和父母分享的情况下,父母请不要以关心、想要了解孩子的目的去偷看,甚至采用撬锁等极端方式;对于孩子分享的秘密和心事,父母也应该要学会保密,而不是在每个亲戚面前都去重复一遍。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家庭关系才不至于走向混乱。

其次,这个边界线应该是灵活的。昨天的文章【心理微课】家庭规则那些事儿中,我们提到良好的家庭规则应该是富有弹性的、更人性化的,边界线也是一样。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老去,彼此承担的家庭职责也在不断地改变。“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年幼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愿意和父母分享,这时我们与父母是紧密相连的;青春期之后,更倾向于将封闭自己,与父母保持距离,认为父母老土、跟不上潮流;再长大一些,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也更愿意“报喜不报忧”,承担起了父母曾经承担的那个角色。在不同的时间段,这个边界线也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最后,这个边界线需要我们每个人关注到自身的需求。曾经因为课业要求观察过一个情感类论坛,经常能看到一类说辞,“为了孩子,我不能离婚”“孩子是我的软肋”“要不是有孩子,我早就去工作了”……在我看来,这些话的背后是对自身定位和需求的缺失。对于孩子而言,他肯定不想背负这么多压力,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给予彼此空间,以真诚的态度进行沟通和交流。“多年父母成朋友”就是最好的状态。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家庭聚会中的尴尬问话,其实我们也不必进行驳斥和攻击,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关心这些问题,只是在找些话题而已,一笑置之即可。守护好自己与亲密的人之间的边界,毕竟,没有边界就没有真正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