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十分钟才上课,那就再刷一会儿手机吧;
还有十分钟才熄灯,那就再来开一局游戏吧;
……
还有十分钟,着什么急啊!
看到这些,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便是当代大学生“拖延症”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对十分钟后的未来感到无比的乐观,认为未来一定可以完美地解决所有事情;另一方面又被无情的现实不断敲打,无数次为自己的拖延行为感到后悔,然后一次次陷入拖延的愧疚和焦虑之中。
拖延有意义吗?有!如果非要为我们的拖延行为赋予一个意义的话,我认为拖延症内含了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一种反抗。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开启了倍速,无穷无尽的信息正一步一步蚕食掉我们本就珍贵的时间。我们好像被信息绑架了,失去了缓慢生活的权利,只能在社会洪流的裹挟下飞速生活。于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拖延,来获得自己对生活的控制,至少能短时间地证明自己对生活的掌控。
如果能一直拖到地老天荒自然再好不过,但现实往往不能。我们无法将时代的倍速调慢,终将会面对那些自己并不喜欢做的事情。况且,面对着高悬在头顶的ddl,我们要承受着更大的压力,经年累月,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
为了我们宝贵的身体健康,为了能享受一个不被打扰的周天,现在,有必要好好认识并拯救我们的“拖延症”了!
为什么会产生拖延?
“我好害怕!”
出于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我们会本能地对一件陌生的事情感到恐惧。“我不去做,可能会被老师和学长学姐批评;我去做了,万一我完成的不好,还是要被老师和学长学姐批评。”既然两边都是被批评,那我还不如去先打一局游戏放松一下自己呢!于是,出于对事情及其可能产生后果的本能恐惧,很多人会选择推迟那些本可以立刻着手去做的事情,选择那些更舒服、更有诱惑力的事情。
“我还能拖!”
就像开头提到的,还有十分钟呢,我可以在最后一分钟拿出书然后好好听课;还有十分钟呢,我再开一局游戏如果进行快的话也能准时上床睡觉……反正还没到截止时间,我拖延一会儿也没什么关系吧!“DDL是当代年轻人的第一生产力!”只要还没到最终的截止日期,我们总是会一拖再拖,而只有在截止日期临近的时候,我们才能高效率地进行任务。比如,期末考试的前一天,一支笔,一杯水,一个夜晚,一个“奇迹”。
“这件事好无聊呀!”
细细想来,虽然自我标榜“拖延症晚期患者”,可生活中也有许多事情我们从不拖延:朋友喊我去打球,我穿上鞋就直奔体育馆;室友邀我一起吃鸡,我合上课本立刻上线……做这些有意思的事情时,执行力立刻MAX;而做那些“无聊”的事情时,比如学习和工作,效率又突然低得可怜。选择拖延,很大程度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做这件事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将热爱与实践结合起来,拖延便会抵消很多。
如何克服我们的拖延?
“十分钟倒计时!”
前面提到,我们心中的恐惧和畏难很多时候是我们拖延的原因。如果你也属于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着用“十分钟倒计时”来克服内心的恐惧和消极情绪:“反正就做十分钟,我也没什么损失”、“就十分钟,冲冲冲!”。当你做完这十分钟,说不定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些事也没我想象的那么难嘛”、“这十分钟我的效率很高啊!甚至我还想再去做十分钟”。你选择开始做的这十分钟,很可能就会成为拯救你的“拖延症”的神丹妙药!
“十秒钟准备”
TED中有一个美国人分享了克服拖延症的故事。她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发射时会倒数十秒,于是突发奇想能不能将倒数十秒钟应用到自己赖床中,没想到第二天还真就按时起床了。开始她仅仅认为是自己的运气比较好,但试了一段时间后竟然成功克服了自己赖床的习惯,还把这个好方法应用到其他地方,并最终获得成功。这种“十秒钟准备”的方法,绕过主观感受,直接给我们一个高悬在头顶的ddl,封杀掉拖延的理由,逼着我们立刻行动。
“喜欢+不喜欢”
前面提到,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会有太多拖延的表现。心理学上有一个普雷马克原理:用喜欢的行为作为实行不喜欢的行为的补充,可以有效减少人们对不喜欢行为的抵触。所以,在做一件自己不喜欢但是必须去做的事情的时候,可以考虑与你喜欢做的事情捆绑在一起。比如学完1小时奖励自己吃块小饼干,收拾完宿舍请自己喝一杯奶茶……这样,大脑会慢慢接受并喜欢上做这些事情。
还有十分钟才上课,那我可以把书拿出来提前预习一下;
还有十分钟才熄灯,那我可以提前躺在床上回顾一下这一天发生的事;
还有十分钟,我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拖延的代价,永远比它带来的短期的快乐沉重的多!
拒绝拖延,你我共勉!
参考资料:
TED:走出舒适圈,你才能拥有高配生活
拖延心理学 【美】莱诺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