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我太自信了,我原以为。。。。。。

发布日期:2020-12-01    作者:钟燕苹    编辑:于小斐    浏览次数:

又是一个原以为能写完稿子而实际上还遥遥无期的周六晚上,小编躺进被窝默默地想着:“我太自信了,我原以为我一个晚上就把稿子写完的。不过已经这么晚了,还是明天再写吧,反正距离DDL还有一天时间。”于是,一拖再拖,现在是周日下午,DDL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我仍坐在书桌前默默地码着“码不完”的字。



似乎“我原以为”总是会在我复盘拖延原因的时候出现,于是,我开始思索,拖延症和“太过自信”,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因为“太过自信”,所以我才有胆量拖到很晚,而无数次拖延的经验又助长了我“反正DDL前我一定能完成”的自信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如此自信,以至于在拖延的经历中身经百战而不知悔改。

心理学发现,尽管我们的认知系统在处理信息时自动且高效,但这种高效却存在权衡现象,它会选取一些重要的、为我们的逻辑所熟悉的片段(起因、经过、结果等)来记忆,而忘记具体的细节。因此,当我们后来再去解释自己的经历时,这种自动化直觉经常出错,对过去经历的判断产生一种“智力自负”的现象,即尽管出过错,但对未来的预期仍然相当乐观。

此外,人类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就是,我们往往并不会着眼于事实作出反应,而是根据对现实的预期作出反应。因此,当“智力自负”的现象产生时,我们往往会盲目乐观地预估结果,高估自己的能力,悠哉游哉,迟迟感受不到迫在眉睫的恐慌,直到火真的烧到了眉毛。



回过头来看,这种拖延的恶性循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或许,你还记得第一次拖延的情况:意外情况突发,或许是某次大量DDL同时出现,或许是受社团活动或其他事件的耽误,或许是小说和游戏太吸引人了,总之最后只能手忙脚乱地完成作业,那时候,我们还会为此感到自责。于是,下一次,自责转化为动力的人没有陷入拖延的陷阱,而那些自责随着上交的作业一起不见的人与拖延成为了朋友,而我们的认知会安慰我们:虽然耽搁了这么久,但还好我在DDL前完成了。于是,在以后的作业中,我们仍然不懂得如何处理意外情况,侥幸不断克服自责,从最初的手忙脚乱、担惊受怕,到最后的大言不惭:DDL才是生产力!我们经历了从对拖延的“不自信”到“太过自信”,侥幸与自负不断地灌溉着拖延的幼苗。


现在,是时候和拖延一刀两断了。

首先,改变对拖延的记忆重点,克服使自己拖延的事物。在某次卡点完成任务后,大多数人都会趋向于记住自己有惊无险地完成任务,结果也不那么糟,于是选择性地忘记拖延的原因与期间的担惊受怕。因此,在下次面临任务时,请回忆一下上一次因为拖延而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及其副作用,让自己有动力开始这一次的任务;同时,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拖延,如果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安排多任务并行,或许该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时间;如果是因为玩乐,或许该尽可能避开分散注意力的东西……

其次,停止对结果做出预设,着眼于眼前,提高作业完成的标准。将结果理想化、高估自己的能力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有多少次,你告诉自己就白天能完成了,结果夜深人静时分你仍在苦苦奋战;有多少次,你告诉自己差不多能拿分就行了,但事实证明,当别的同学钻研良久,理解通透时,你只懂了大概,只能潦草地组织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最后得一个潦草的成绩,甚至对自己成绩超乎预料地低非常不解。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交上而已,它需要我们投入时间与精力去理解、去解释、去批判,进而将某一知识内化于自身,应用于实践,这也正是我们与优秀者(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的差别所在。

解决拖延症或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懂得为自己的拖延自责,并对自己错误的认知进行自我察觉和纠正,我们最终也能成为行动力满满的人。




参考资料:《社会心理学》第三章,戴维·迈尔斯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