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朋友自习的时候,我坐在旁边看他字斟句酌地给同学回消息,在打完一句话时还会仔细看看每一个字有没有出问题。我佯装生气地说:“哼!你给我发消息的时候都不会这么仔细!”“那是因为和你比较熟悉,关系这么好就不用在意这些啦。”
朋友的这个反应似乎很“正常”,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我们总是把最宽容的样子留给别人,却把最恶毒最伤人的话留给自己最亲的人:在和亲人好友在一起时,我们总是会口无遮拦,想说就说;而面对不熟悉的人时,我们总是会字斟句酌,仔细思考,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话。
之所以会对身边的家人、伴侣、好友表现得十分苛责,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楚,哪怕是对他们随意发脾气,对方也只会包容我们,而不会随意离开。这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就像婴儿的啼哭总会得到父母的哄抱一样,我们知道父母总会在那里,他们会永远爱我们。对这段关系,我们心中有着强烈的安全感。
相反,面临不熟悉的人,我们更倾向于留一个好印象。因为不熟悉,所以不敢轻易发脾气或者说出伤害的话,因为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究竟会如何,这样的不安全感促使我们去忍耐,选择以一个包容、理解的态度与对方相处。
但是——
不好好说话,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伤人伤己,破坏感情,哪怕是对我们熟悉的人。有人这时候会说:“可是我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呀!”
可是,事情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和对象正在吵架,情绪异常激烈;此时你收到老师的微信,你会用同样的情绪去回消息吗?
大部分人的答案应该都是否定的,因为相较于伴侣,老师是我们不熟悉的人,我们会担心随意发脾气会对自己的成绩或者甚至前途造成影响。所以并非是不能控制情绪,关键在于对方是谁。如果对方是不熟悉的且重要的人,我们仍旧可以做到一直保持“冷静”和“理智”,反之则不然。
其实,不管是对谁,好好说话都是经营这段关系的灵丹妙药。我常常听到一句话,“说话是一门艺术”。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们需要注意沟通的原则——礼貌。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马歇尔博士认为,人通常对自己带有暴力的谈话方式没有认知,而实际上自己和他人所感受的痛苦常常是因为言语暴力所导致。简单说来,不好好说话对于说话者和倾听者都是不舒服的体验。而对于熟悉的人,我们需要注意沟通的目的——有效。有时候在家,如果父母以命令口吻让我去做些什么事情,我就会带着逆反心理不愿意去做;但若以征求的口吻,那我可能在完成洗碗任务的同时带着愉悦的心情顺便把地拖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情,比如拉手、拥抱等。
余光中先生说过,“会说话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修养。”我们学会说话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但是好好说话却需要一生去参悟!愿我们都在好好说话这门必修课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李书清.浅析礼貌原则在《非暴力沟通》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2020(01):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