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假如我当初那样就好了”

发布日期:2020-11-07    作者:汪龙佳    编辑:于小斐    浏览次数: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被传为经典——“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其实不仅婚姻,面对生活中的诸多选择,我们也总会有这样一种心理:“如果我当初那样就好了,那我一定……”似乎,没有被选择的那条道路看起来总是更好的选择,于是,懊丧心理油然而生。

于我自身也是这样,至今对于自己选择高中的不坚定难以释怀,初中时期成绩很好的我在选择高中时有三个机会:一是省会的一所私立高中,建校十几年时间已跻身全省前列;二是省会的一中,高考成绩也是辉煌,但可能面临没有学籍的风险;三是所在市的高中,百年老校,却有些缺乏活力,走向没落之感。站在如今的角度,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对省会的不熟悉、对我离家的担忧,父亲还是坚决地让我填报了市一中,于是我在那里度过了不甚快乐的三年时光,也以十分平庸的成绩结束了这段人生历程。

我经常也会想,“要是我当初去了省会的高中,是不是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成就?” 人们在后悔时通常会产生“如果当初就……”, “要是能……就好了”等的反事实思维。心理学对后悔的研究就是在反事实性思维的框架下展开的,将后悔定义为将事件的真实结果和可能发生的一个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结果相比较,并伴随痛苦情绪的过程。

看起来有点复杂,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一问题。早餐你来到食堂,有手抓饼和煎饼果子两个选择,你身上的钱只能选择其中一样,你反复斟酌之后选择了手抓饼,这时候你看到另一同学香喷喷地吃着煎饼果子,突然就觉得手中的手抓饼不香了,于是陷入了一个思维怪圈,“要是我当时坚定选择煎饼果子就好了,那个看起来比我手中的更好吃。”

概括说来,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在选择之后产生一种后悔的情绪,这是因为沉没成本会让大家觉得没有被选择的那个机会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从而后悔当下的选择,从而对当初没选择的道路产生向往之情。后悔的情绪源于我们对本不存在的一种假想,好奇平行宇宙中做出不同选择的自己,会不会更幸福。

但笔者认为,不必为这种情绪所累,后悔是人生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人生就是由一个个遗憾组成的。罗斯解释说,没有后悔的人生近乎不可能。于我自身而言,在前文中的选择中即使去了省会高中,也有可能因为环境的不适应走向一个更糟的结果。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做“完美”选择与也好,减少后悔频率也好,关键是过好当下的生活。三条锦囊妙计供你参考:

1、三思而后行。

当你要做一个选择之时,不妨先找出一张白纸,写下你选择的结果,分为好、坏两种情况,当你觉得最坏的情况也可以接受时,那就大胆去选择吧!

2、世上没有后悔药。

做出选择之后,继续前行,不陷入自我的情绪折磨之中,做出各种无谓的假设。

3、亡羊补牢,为时未亡。

如果这个选择真的让你非常后悔,且你还有挽救的方式,那就勇敢去弥补。举个例子,你在大一时期贪玩逃课,等到大二时,突然意识到一直的颓废对于自身发展有害无益,这时候开始努力学习,最终仍然可能获得一个好的结果。毕竟,什么时候开始努力学习都不晚。

“当初那样”也许很好,但也许也会很差;“当初这样”已经证明了可以很好,未来也可以更好,关键看你怎么看。毕竟假设是无意义的,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和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道一句,“你辛苦啦!” 现在,为时不晚,一切正当好!



参考文献:

[1] David RM.Conterfactuals, emotion, and context.Cognitionand emotion, 2003, 17 (1) :139-159

[2] Sugden Regret SR.Recrimination and Rationality.Theoryand Decision, 1985.19

[3]张唯诚.后悔是一门必修课[J].教师博览,2012,(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