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认为选择难,给自己贴上“选择恐惧症”的标签。小到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选择一支合适且能代表自己心情的口红色号,大到未来方向的选择,似乎每个决定的做出都要经历漫长的纠结、挣扎:
“今日阳光明媚,我涂正红色还是橘红色呢?涂一支枫叶色的口红到底适不适合我呢?涂一支土橘色的应该不会太夸张吧?这支豆沙色的好像也不错的样子......”
“大学毕业以后的方向真是个令人头秃的问题,到底是保研、考研还是出国啊?‘选择恐惧症’表示做一个这么大的决定真是太痛苦了!”
像涂什么颜色的口红这样的事也许纠结几分钟就结束了,毕竟,总要出门开始一天的生活;但一遇到事关人生选择且时间紧迫性不强的“大事”,这种长时间的选择恐惧便会找上门来,迟迟无法做出决断。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曾说过他对选择恐惧的理解:不完全是选择恐惧给生活带来了问题,更像是生活先有了问题,才有了选择恐惧。当一个人在人生岔路口迷路时,除非你陪着他一点点地原路返回,或许可以发现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如果只是站在这个岔路口,试图就地找到正确的出口,永远是无解的。
如果是这样,是不是也可以让选择变得不难?当然可以!
首先,认真分析每一个选择背后的过程和结果是有必要的。相信不少同学都与我的那位朋友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难题:保研、考研、出国亦或是参加工作?其实每个选择背后都对应着不同的路径:选择了保研,那就努力做到让自己的成绩每年都能稳定在年级保研线之前;选择了考研,同样也要努力学习,提前预见到备考期间的困难;选择了出国,那就提前准备好语言和学业成绩,提前了解学校的招生要求,联系导师;选择了工作,那就趁大学期间做参加一些有质量的实习,提前适应好“社会人”的角色。理清每一个选择背后需要付出的东西、需要面对的结果,或许下一次进行选择的时候就没那么“恐惧”了。
其次,要明白每个选择都是利弊参半的。我们在进行选择时,往往用“理性经济人”假设(即人们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来选择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但是即便是那条最优之路,前方也未必是一马平川,事事无忧。所以仔细思考哪条路更适合自己是有必要的,但不要让自己陷入选择的陷阱中挣脱不开,因为无论选择了哪一个决定,只要前行就要接受挑战。
最后,要明白勇气和担当是选择过程中的必需品。也许有人会说,上面你说的道理我都明白,但我做决定的时候就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权衡比较,我就是有“选择恐惧症”,我就是不能一下子做出决断......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毕竟不是每个人听了道理就能立刻去行动,尤其是当你遇到“大事”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勇气和担当就要发挥它们的作用了,要知道既然不管眼下是否要做决定,时间都会替你选择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勇敢一次,承担起为自己选择的结果呢?
我们现在遇到的许多事情都会让人觉得复杂,甚至无法决断,所以逃避即刻的选择仿佛就成为了一种公认的好方法。许多人认为既然一句“我有选择恐惧症”就能拖延再拖延、逃避再逃避的话,那我为什么还要逼自己一把呢?
但事实并非如此。“选择恐惧症”这个借口或许可以带给你一时的解脱,但与此同时,它也很可能会令你丧失一些可以主动选择的选项。就像前几天一起聊天的那位朋友那样,现在的她如果认定了一条道路还可以有为此努力的方向,但如果一直以此为借口,等到所有的成绩尘埃落定,那便只能接受时间替她做的决定。
所以朋友们,要知道认为做选择难的人并不是只有你一个,做出自己的选择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你理清每个决定背后的含义,明白每个选项背后的利弊,再加一点点勇气,相信你离自己做决定这条路的终点就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