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容易害羞的人吗?参加聚会时感到拘谨笨拙而不自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少言寡语,逃避目光接触;课堂做展示时突然忘词,脸红心跳,恨不得钻到地洞里去……许多容易害羞的人都说:“我脸皮太薄了,一有什么让我不自在的事发生就会脸红,心里的退堂鼓咚咚作响。”
心理学家津巴多认为,害羞者在特定场合下、与特定的人相处时会有一种被胁迫感和力不从心的感觉,这种不适会使他们表达困难、行为受阻,甚至产生面红耳赤、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确实,正如我们所经历的那样,害羞会让我们趋于退缩回避,将自己拘泥于舒适区内的一方小天地,又让我们时常惴惴不安,害怕犯错,谴责自己的胆小怕事。害羞,作为一种典型的人格特质,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生活,塑造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大多数害羞者是内向的,习惯独来独往,沉默寡言,但生活在也不乏外向的害羞者,虽然他们表面上善于社交,但内心却排斥长袖善舞,忧于能否真正获得他人的喜欢与尊重。几乎每个人都会害羞,只是我们害羞的程度有所区别,让我们害羞的情境也各不相同。然而,为什么我却是那个太过容易害羞的人呢?
家庭的影响是最主要的。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格特质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害羞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家人的特质。同时,儿童期的特殊经历(多数来源于家庭)也会导致我们易于害羞,比如一个儿时常常因犯错被家人取笑和打击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因担心在人际交往中说错话、做错事而感到害羞。此外,社会文化的影响亦不容忽视。生活在相对保守的民族文化中的个体更容易羞怯,而当今社会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也暗暗推动了人际隔离,造成个体的害羞之感加剧。
其实,害羞并不是罪,自洽者也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怡然自得,如鱼得水,享受着专属于自己的大把时光。只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去经历,去交谈,去参与,与此同时,许多害羞者并不是害怕社交本身,而是他们过于敏感地体会着气氛的微妙变化,不停地审视着自己的言行举止,害怕尴尬与出错,因而对即将发生的交往感到紧张彷徨……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与害羞相处呢?
1、增强自我认同,接受害羞的自己
不要将害羞视为猛水,害羞并不代表着胆小懦弱,它是个中性词,我们不需要过度解读。试着回想你曾目睹过的其他害羞者的经历,尽管他们有些不善言辞,但你并不会因此讨厌他们,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局促中的可爱,所以在多数人眼中,容易害羞的你同样不会被误解。
2、回溯害羞经历,复盘原因,自我知觉
我们可以回顾过往的经历来分析自己的害羞从何而来,或许是害怕在他人面前出错,或许是给别人造成负担……当我们了解自己不正确的想法时,才有可能时刻意识到并追根溯源地矫正这种心态。
3、勇敢地展现自己的社交意愿
最后,如果你无法接受因害羞而不敢社交、无法自恰的自己,那么就试着勇敢地展现自己的社交意愿吧!从向有好感的人微笑打招呼开始,或者聊聊自己擅长的话题,说出心中所想,我们或许可以在人际交往的一来一回中获得满足感,慢慢卸下害羞的防备,对社交变得更加自信。
与害羞的自己和谐相处,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但是只要我们拥有勇气和毅力,愿意迈出尝试的步伐,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坚持,循序渐进地克服害羞,我们也能逐渐体会到社交的乐趣,体会到自信的能量。
作者注:
害羞:本文“害羞”的含义接近于英文的“shy”,采用了津巴多对“shyness”作为一种心理障碍的定义,而非单指“感到不好意思”。
参考资料:
1.《心理学与生活》第14章,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
2.《害羞心理学》,菲利普·津巴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