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八个月,再一次踏进阔别已久的学校,看着行李箱上 “欢迎回家”的贴纸,暖心之余,一时间竟有些悲喜交加。不舍地送别可爱迷人的假期,转头就开始一学期一次的Flag设立,默默祈祷这次的Flag能够屹立不倒。
没有人不想变好,立Flag的最终目的也是期待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俗话说“变则通”,可面临变化的时候,我们总会被一只无形的手拉住。这只手,就是传说中的“舒适圈”。
舒适圈,指的是人们驾轻就熟、舒适安逸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适应当前环境的一种体现。在这样轻松自在的心理状态之下,踏出这个无形的圈子的界限时,必然会面对不熟悉的变化和挑战,会更倾向于退回舒适圈中。从学校学习切入在家学习的状态再到重新回到学校,两次切换之中虽然都是对舒适圈的一种挑战,但由于环境、心态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转换难度也不一样。超长假期,与父母朝夕相处,虽然一开始可能因为代沟而感到无所适从,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挺好的——没有人际社交压力,也不用在食堂排队,还可以享受家里软塌塌的大床。在这样的温水中,我们这些“小青蛙”压力大大减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舒适圈,当然,这个舒适圈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那些面对考研或者保研压力的同学来说,这个舒适圈并没有特别舒适,居家学习对于自律性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道德森提出了“压力”与“工作表现”关系的倒 U 型理论,这个模型认为有一种刺激力的最佳水平能够使业绩达到顶峰状态,对于处在一种充满压力的工作状态下,过小或过大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学习也是如此,中等程度的压力能够提升人的学习表现和适应能力;压力过低则动力不足;压力过高则舒适程度下降、学习表现恶化。那些期待开学的同学,往往对于自己的能力有充足的自信,并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跳出舒适圈的过程中,虽然也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焦虑,但总体来说是可以应对的中等焦虑。而那些对于开学充满恐惧的同学,往往是缺乏清晰的目标,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害怕自己适应不了学习节奏,对于他们来说,焦虑就像是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不注意,就会使得他们在新环境中节节败退。
柏拉图曾在五千多年前以“洞穴之喻”的理论充分说明了要想获得真知,必须打破既有的桎梏。因此,我们要如何跳出舒适圈、迎接新挑战呢?
首先,做好心理准备。既要对学习怀有好奇心,以充足的热情去迎接未知的挑战,在体味学习的乐趣中逐渐走出舒适圈;也要承认自己的欠缺,在不断突破预设目标中迎接更好的自我。
再者,梳理并分解开学要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准确列出面对的究竟是人际交往压力,还是生活条件困难,或者是其他的问题,接着将这些有难度的工作进行分解,“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适当奖励完成目标的自己。
其次,接纳自己的焦虑。面对新学期,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开学综合征”,我们需要告诉自己,这是很正常的,并且适当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进步。
最后,在变化中不断激励自己。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适当的奖赏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源源不断地成就感,形成一个正向反馈机制。面对周边环境的变化,物竞天择的自然定律必然会使得我们随之由内而外产生一些变化,我们要在这些小变化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缓解消极情绪,拥抱更好的自己。这个激励可以很小,比如,完成一周的学习任务之后,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撸一只睡懒觉的猫,抑或是坐在秋日的阳光下吹吹凉风,在这种小确幸之中体会生活的滋味。
在此祝愿大家都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新学期里“乘风破浪”,发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剑兰. 从宅家到复工,五步走出心理舒适圈[N]. 科技日报,2020-03-23(005).
[2]舒晓兵,廖建桥.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理论研究述评[J].南开管理评论,2002(03):20-23.
[3]李欣欣,郭晓蓓.柏拉图“洞穴之喻”对当代大学生突破“舒适圈”的启示[J].新西部,2020(17):1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