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你会“变脸”吗

发布日期:2020-02-25    作者:张循铖    编辑:孙浩令    浏览次数:

刚放假的某一天,我穿着睡衣准备下楼取快递,我妈拽住一只脚已经在门外的我,让我再多穿几件。等我好不容易逃脱我妈的“禁锢”得以蹿到楼下时,却被等得不耐烦的快递小哥指责了几句。我忍住心里的不痛快,僵硬地笑着道歉。拿上快递“噔噔噔”跑上楼,一进门就吼我妈:“都怪你让我穿那么多衣服!人家都等急了!”

又一个某一天,我妈穿了一件新的绿色外套和我出门,路上碰见她的小姐妹,那阿姨犹豫了一会儿说,“姐,远处看你都没认出来,我以为是有人推着个大盆栽,这个衣服不大适合你呀。”我妈尬笑:“哈哈哈,是吗,那我回去换一件。”一回到家,我妈就冲我发脾气:“我穿这衣服不好看你怎么一句也不吭!”

上面的两个故事都以吵架结尾。但我想要分享的不是我和我妈的吵架日常,而是我俩的“变脸超能力”:前一秒还对其他人“笑脸”相迎,下一秒立马开始吼对方。不光我和我妈如此,我身边的许多朋友也总是只向最亲近的家人发脾气,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看一下上面的示意图,离中心处的“自我”最近的连带是家人连带,这部分关系遵循需求法则,再外围是遵循人情法则的熟人连带和遵循公平法则的生人连带。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我们通常会以自己需要什么来和他们进行沟通,不会太多顾虑彼此间是否有合适的人情往来和某件事对双方是否公平。于是,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向父母寻求帮助;而在我们需要释放怒气的时候,他们又常常会成为我们的第一个出气筒。

心理学上的人际关系层次也可以解释我们的“变脸超能力”是因何产生的。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层次的核心,在这层关系里,我们知道彼此的情感联结足够紧密,不需要礼貌等其他社交面具来拉近和维持关系,我们认为他们能理解我们的身心需求,想要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也会不由自主地释放负面情绪。于是,在其他人际关系层次里产生了不良情绪,我们出于要“礼貌”的考量,通常不会立刻发作,攒了很多之后却会一起释放给最亲密的人。就像开头的两个故事,快递小哥其实应该把快递直接送到我家,而不是喊我自己下楼去拿,我被他训斥得很委屈,但考虑到以后还需要他给我送发快递,我自然不愿和他起争执,于是我妈就接盘了我无处安放的坏情绪;而当我妈满心欢喜地穿新衣服出门却被小姐妹说像盆栽时,她也是无比尴尬和难过的,但她也不想和小姐妹发生冲突,于是我就成了她的出气筒。

因为种种类似的原因与家人发生争吵,等冷静下来之后通常又会感到无比后悔,自责伤害最亲近的人,长此以往,伤心又伤情。那怎样才能避免和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作为负面情绪的释放者,我们可以寻找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发泄情绪,而当没办法压抑情绪,不由自主转向父母时,要多提醒自己,父母不是“罪魁祸首”,我们应该向他们说明自己为什么生气或难过,而不是让他们直接背锅。回到第一个故事场景,我其实可以这样向我妈抱怨:“快递小哥不送上来就算了,但他不想想我从家里这么暖和的地方去外面,可不得多穿几件吗?穿衣服难道不需要点时间吗?”

作为负面情绪的接盘者,我们可以采用“非暴力沟通”里的倾听技巧,而不是像颗一触即发的炸弹。当他人处于激烈的情绪当中时,我们非常容易受到对方情绪的影响,这时候应当更加注意倾听,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的需要。在第二个故事里,我其实可以这样回应我妈:“我没有从远处看过你穿这件衣服,近处看觉得挺好看的,就觉得远处看应该也可以。阿姨今天没戴眼镜,她没准看我也像盆栽呢。你要是实在不喜欢这件,要不咱俩去逛街,我们再挑个好看的。”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们有了更多和父母相处的时间,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但记住啦,不要轻易向父母展现自己的“变脸”能力哦。

 

参考资料:

  1. 公众号简单心理《伤害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大概是最容易的事情》

  2. 示意图来自罗家德、叶勇助《中国人的信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