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精致穷的代价——花呗还没还,又要欠下债

发布日期:2019-11-21    作者:钟燕苹    编辑:田沐鑫    浏览次数: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结束了,但是疯狂剁手的我们却还没有为它画下句号:不发货、物流慢、不合适要退货……然而更让我们感到焦虑的是少的可怜的花呗余额——下个月还有双十二呢!购物欲望日渐膨胀,账户余额日渐亏空,我们似乎步入了精致穷的圈套。

百度百科对精致穷的定义为“一种普遍发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生活方式。 虽然赚的不多,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精致,为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变穷,穷得明明白白,也活得开心闪亮。”

这个名词一出现就极为走红,给了无数因买买买而吃土的人一个合理解释来为自己超前消费的行为进行辩护。

然而“精致穷”不过是消费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资本的浪潮鼓励人们提前消费从而得到虚无的精致和所谓的优越感。日常感到孤独焦虑、缺少坚定的人生目标、对自身价值的不自信和对自身定位的模糊,都让人们想要通过一些消极的奢侈来满足自己的空虚感,而消费主义最擅长的就是制造虚无的快感。

在外部环境的渲染和刺激下,从众心理让人们“随风倒”:有些人在“双十一”本来没什么要买的,结果在周围的人纷纷抢购的情况下,也不自觉地“剁手”。而当现实无法满足他从众的模仿行为时,心理落差就会产生,攀比心也会被激发出来。在相互攀比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提高,花的钱也越来越多,于是,便成了“精致穷”。然而,“精致穷”不过是商家为你定义出来的欲望陷阱。想想你曾多少次落入过商家的圈套?打开淘宝,被“三折起”等的字眼吸引到店铺里,结果发现最低的折扣竟然是五折。虽然有点小失望,不过五折也很便宜啊!于是你逛遍了店铺,最后“成功”下单。利用“登门槛效应”(即同意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前后一致,就很可能会同意另一个更难接受的要求),商家通过诱人字眼吸引我们进店,然后再让我们同意购买商品就易如反掌了。商家也善于应用“沉没成本效应”,比如“双十一”的定金。提前预付的定金是人们已经付出且不能挽回的成本(即沉没成本),当沉没成本出现后,人们做决定似乎就不那么理性了。心理学家发现,相比于之前没有做出任何投资,当在一个事物上投入了一定的时间、金钱或努力后,人们会更倾向于继续投入。面对那件你不是非常喜欢的上衣,一想到定金不可退,就心存侥幸,继续支付尾款,希望自己的选择没错,为自己的行为作辩护。

为了精致而变穷,虽然穷但还是要精致。但这样的“精致”是真正的精致吗?它更像是纸糊的房子,一旦因资金不足而不再买单,就会轰然倒塌,露出原本窘迫的面目。在第六季《奇葩说》中,詹青云说道:“什么时候这些东西让我们感觉我们离精致的距离很近?就是下单的那一瞬间。”是啊,回想一下,高中每次大休时,最快乐的往往是最后一节课焦急等待着下课收拾书包冲出教室的时候。丰子恺也说过:“我看还是未放假时最快乐,一放假就觉得不过如此……”而冲动消费就很好地符合了这一特点。商家看准了我们的弱点,以“精致穷”这样看似合理的概念来让我们为下单时的爽感买单。但一刹那的激动与兴奋过后,迎来的是对越来越薄的钱包的头痛和对退货麻烦的纠结,这样的我们,真的有感到开心吗?


如何摆脱“精致穷”的漩涡?

1.份购物清单不仅能帮助你记住自己要买的东西,还能阻挡你将注意力放在那些不需要的东西上。研究表明,做事前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有助于你更高效地完成真正要做的事情,防止被不相关的东西打扰。

2.保持冷静是克制冲动消费的有效办法。在下单之前,把你想要买的东西加到购物车里,等待几天,在这几天内,你可以思考这件东西的意义以及自己的承受能力,然后再最终决定是否下单。(或者你可以直接不去想它,几天后,如果在你打开购物车之前不再对这件东西有强烈的欲望,这就说明你根本不需要这件东西。那么恭喜你,你实现了消费前冷静。)

活得精致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富有,它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升华。一味地为了表面的精致而去超前消费,带来的只能是生活质量的不断下降。我们为此而浪费的时间、精力与金钱,真的为你带来快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