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为橘】别人都有学上,而我只是打工仔?

发布日期:2019-06-04    作者:文/罗文旎 图/田沐鑫    编辑:罗文旎    浏览次数:

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越来越多的人7DCC穿着学士服,呼朋唤友,举着相机记录着自己与每个角落的故事。与此同时,各个学院也纷纷发出“毕业去向统计表”,告诉我们学长学姐们都去了哪儿。有人抱怨说,这个毕业统计完全就是公开处刑,大家都升学了,就我去工作了,那我不就是个打工仔吗?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似乎考研、出国、工作自有一条默认的鄙视链。可是,考研、工作、出国真的有好坏之分吗?未必!。

考研——一场难度甚至超过高考的升学考试,一些热门专业的报录比甚至高达1001,说是过独木桥都有些牵强,简直就是在走钢丝!能够考上研究生的人并不多,剩下的人仍然需要继续各自的生活,于是工作、二战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每年的考研都在上演众生百态:有人从普通学校成功跨考上了985大学,在各大平台分享经验,占尽风头;也有人指责学校性别歧视,拒绝录取削发鸣志的自己;而更多的人,是在这场战斗结束以后,收整心情寻找新的路途。有考上研究生从此顺风顺水改变命运的人,也有拿着硕士毕业证和本科生干一样工作的人,实在无法得出考研能否让人生更轻松的答案。再加上科研压力大、毕业门槛高,还可能会面临“老板”的压榨,许多研究生们叫苦不迭。毕业直接工作和拿到更高的学历再工作的区别当然是有的,但也别忽略“拿到学位”这个过程要经历的艰辛。澎湃新闻发表了一篇《围城里的“延毕”博士生们》,让我们看到了科研人被毕业困住的青春,也稍微窥见了象牙塔高层里沉重的压力。

出国——看似是一个镀金的过程,但其中也有苦有乐。我们看到的留学生是在社交平台上晒全英的录取通知书、带着墨镜在海滩晒太阳的照片、乐观自信的笑容和摆盘精致的西餐拼凑起来的印象,羡慕的是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还有和学术大家对话的机会,毕竟可能讲台上站着的人就是本科学了四年其理论的XX学家。而没看见的,是独在异乡的失落,是接受另一种文化时的不适应,是回国后可能觉得自己镀的“金”根本就是黄铜的挫败和不甘——海归的数量越来越多,“含金量”越来越低,即使不变成“海带”,最终就业的单位也未必如自己所愿,毕竟现在一些“不知名”的大学都要求应聘老师“有海外经历”。

工作——以上两条路的最终归宿……不管是考研还是出国,最后都要找到一份工作。一次校园里的“博士招聘会”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人人都要找工作,就算是拿到了博士学位也要向人才市场“低头”。而对有的工作岗位而言,更多的经验积累要比学历更加重要,晋升情况也与工作经验离不开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花三五年时间拿来深造与投入公司孰好孰坏就很难分辨了。

对比这三个比较普遍的毕业选择,我们会发现每一个领域都有人能做得很好,也有人接连碰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适合与否: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大不相同,再加上经历过千差万别的二十多年,谁又能对着别人的选择坚定地大喊“俺也一样”呢?

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有的人就是适合走学术方向,常年与文献论文相伴;有的人就是适合出国见识不一样的世界,到异文化的国度来一场人生冒险;有的人就是喜欢早早工作,体味生活的柴米油盐。正是因为有了我们形形色色的职业选择,这个社会也才能正常运转。大家都到象牙塔里做知识的生产者,谁来当生存的搬运工呢?

考研、出国、工作并不存在绝对的好坏之分,无论哪一条路都存在很多未知,只有选择合适自己的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才能将这些选择的优劣显示得清清楚楚。


【为橘】

橘生淮南,淮北为枳然而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为橘为枳挣脱了环境的束缚,往往取决于我们看似平常的小决定。

保持内心的美好,做淮北之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