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又过去一半了,我的学期计划还没开始执行,好着急啊!”
“听XXX说他考研专业课已经看完一遍了,而我还没有开始,怎么办?”
“还有两天就考试了,我的书还没翻开,焦虑得都失眠了,明天起不来就完蛋了!”
……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总会有无数个瞬间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焦虑不安?
但是否有那么一个瞬间你嘴上喊着焦虑而内心异常平静呢?
前段时间,朋友小A就经常向我倾诉:快要考试了,但还没有复习好,很焦虑;论文要交了,还没有想好题目,很焦虑;大家都开始备战考研了,还没有想好考什么专业,很焦虑……开始时,听她的诉说我觉得她或许是压力太大,过于焦虑了,于是尽力地开导她、安慰她。但一段时间之后,她仍旧不断地诉说着她的焦虑,而她的行动表现却又让我捉摸不透:天天嚷着复习时间不够,却常常睡到中午;论文迟迟没有开始,却天天捧着手机刷剧;为未来而焦虑,却依旧浑浑噩噩……
于是,她再一次向我诉说她的焦虑时,我问她:既然你这么焦虑,为什么不付出实际行动去改变呢?隔了几天,她回复我说:虽然她经常向同学朋友表达她的焦虑,但她的内心似乎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焦虑,甚至说有些过于平静。好像向他人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并得到安慰之后,这件事情就结束了,自己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现状了。
她的回复让我开始思考这种表面焦虑内心平静的状态的原因。回想一下,自己似乎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嘴上念叨着焦虑、迷茫、着急,内心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依旧在叫做“现状”的牢笼里不愿离开。那么,明明内心没有做好改变的准备,我们为何要塑造焦虑的形象呢?
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符时,我们会觉得焦虑,想要着急去做些改变;然而,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内心感到深深的无助时,我们或许会放弃挣扎;可是,放弃挣扎、不再努力一把会被贴上“不上进”的标签。于是,为了获得大众和社会的认可,我们会按照主流价值观进行印象管理,以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就像戈夫曼的拟剧论中所讲的,人们会掩盖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努力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行动,也就是“理想化表演”。于是,在我们自己的后台,我们因为习得性无助或者单纯因为懒惰而不愿努力,不愿付出行动;但在面向大众的前台,我们“假装焦虑”,来表现自己正在为积极改变而绞尽脑汁,以获得一个良好的评价。这时候,“焦虑”似乎成了我们自我逃避的借口,我们用它来掩盖自己的懒惰和无力,好像只要我说我焦虑了,别人就不能拿我怎么样,毕竟怎么忍心训斥一个正在忏悔的人。
虽然“假装焦虑”看起来是在用一顶美化面具进行自我防御,然而,欺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不努力依旧是不努力,未完成的任务也依旧未完成,没能实现的目标同样呆在那。不论在他人那是否获得了良好的评价,都要看清自己的内心,是真的焦虑还是“假装焦虑”面具下的无助和懒惰。
(图片来自于:《马男波杰克》)
【X说】
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些心理上的小困扰,【X说】想与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感受生活中的“小麻烦”。
在未知的人和故事中或许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每当到达故事的结尾,【X说】希望与你一起完成一次个人的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