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也不是社恐,为啥有时候就偏偏喜欢一个人呆着?难道说人际交往能力出现问题了吗?还是说有的人就是不喜欢和人群在一起?

首先,不论是喜欢独处还是偏好社交,两者之间没有好坏之分。人格心理学家Burger指出独处偏好与其它人格变量一样表现出相当稳定的类型:对于那些有独处偏好的个体,他们享受独自一人的时光,并且从中获益;而对于有社交偏好的个体,他们则享受与他人相处的时光。这两类个体都可以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并且,要澄清一个概念,“独处”不等于“孤独”。独处是一种选择,是我们主动按下暂停键,给自己一个空间,去思考、去充电、去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而孤独,更多是一种被动的、不情愿的状态。当然,有时独处也并不全是积极的一面。学者Larson和Lee将独处分为“非自愿独处”(involuntary solitude)和“建设性独处”(constructed solitude),并提出当个体处在非自愿独处时才会体会到与孤独相似的消极情绪。

那么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就是喜欢一个人呆着呢?这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有研究表明,独处具有认知与情绪两方面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它能让我们更聪明,也能让我们感觉更好。独处时,我们能够更集中注意力,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这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创造新想法。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也曾经肯定独处的意义:“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许多国外学者也认为独处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学者Buchhloz认为,独处是一种积极体验,如果独处需求被淹没,我们的内在就会出现问题。马斯洛也认同这一想法,认为独处的强烈需要并不是逃离他人或厌恶人际关系,而是认识到自我独处的益处并寻求和享受独处。因此,独处并不一定与社交焦虑或社交技能缺乏有关。

可见,独处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缺乏社交能力,更不是与世隔绝。相反,它能带来成长和发现,意味着自我提升,可以形成对自我更深的理解和评价。历史上的各种哲学与宗教都强调过独处对个人的完善有促进作用,现代的心理学家们也同样认为独处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功能,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甚至帮助个体寻求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有时候一个人静静,不仅是给自己充电,更是在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投资。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给心灵做一次深度SPA,也给自己一个静下心来思考的机会,不受打扰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梳理思绪,甚至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工作。
而且,独处时的舒适感与抑郁及身体症状呈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能安于独处的人,会更少表现出抑郁及身体症状;与社会支持一样,独处时的舒适感也能增加幸福感。

不论独处还是社交,两者都是对我们同等重要的成长需求,每个人都在亲密与独处之间寻求平衡。所以,下次想要一个人静静的时候,不要觉得奇怪,也不要勉强自己去和别人社交,这可能是你的心灵在告诉你:“我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来调整自己。”那就给自己一个空间,享受这段只属于自己的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