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很优秀的朋友和我说,他怀疑自己有双重人格——一方面是别人眼中公认的社交大神,另一方面却又时不时的感到社交恐惧。
这位朋友在学生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做项目、办活动、带团队,在周围人中属于佼佼者,他还参加了辩论赛和各种活动,朋友很多,属于社交圈很广的那种人。可是,他认为这都是别人看到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并不是这样。他在面对陌生人时,会变得特别拘谨和没自信,完全不是平时那个幽默开朗、自信满满的状态,这种情况甚至会出现在和关系一般的朋友相处的时候。这种时而侃侃而谈,时而无话可说的“双重人格”,让他感到非常痛苦和绝望,他觉得自己的优秀只是表面上的,他配不上别人对他的赞扬。
我的朋友当然没有双重人格,但又如何解释出现在他身上的情况呢?解释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今天想和大家从自尊的角度进行分析。

自信指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虽然别人无法直接观测到,但是可以通过社交表现等作出推测。比如我的这位朋友表现出的卓越的社交能力,就代表着他有相对高水平的自信。而自尊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的主观评价和感受,在我的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我有多少自我价值,有多值得他人尊重。自尊可以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二者可能统一,也可能不统一。
一个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坚定不移地相信“不论我怎么努力,我永远都不够好”或者“只有我成绩好、表现好,别人才会喜欢我,没有人会喜欢真正的我”。这些想法可能像信仰一样根深蒂固、难以扭转——不论他客观上的能力有多强,在别人眼中有多优秀,这些外界的肯定都无法撼动冰山深处的低自尊。
也就是说,表面上的自信和内心的低自尊是可以共存的。说到这里,我朋友身上的迷因或许就逐渐清晰了。但也许你会说,我社交能力很差,就是纯纯的社恐,完全没有所谓的“双重人格”的困扰。那看看下面的这些场景是不是在生活中就很常见:
被老师批评了一句,整个人都不好了,一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想很多,想是不是老师不喜欢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很差,老师讨厌自己;与别人发生冲突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是不是我说错话了“,当别人流露出负面情绪时,第一反应是:“都是我的错,我不应该那样说,我怎么情商那么低,连个话都不会说”;做的东西有错误被指出时,马上找借口疯狂解释、甩锅,事后又懊悔不已,觉得自己很丢人,很没用,害怕同学看轻自己,同时又非常丧气。
这些都是低自尊的表现。低自尊的成因复杂,既往的所有经历塑造了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而且在不施加干预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会随着成长愈演愈烈:面临难题或者困难时,内心会有个替身来不断地责备自己,对自己下定义:你就这样了,你就没办法成功,你就没法优秀起来,你天赋就这样。这其实是一种低水平的自我保护,能让自己逃避失败,通过自我批评来获得解脱和宽恕。但长期下去,会形成一种爱逃避、害怕别人抨击、评价自己的性格特点。

要想对这种情况有所改善,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首先要做到客观评价,梳理自我:或许可以拿一张纸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语言要尽量理性客观,在写缺点的时候,可以顺便写下还可以进步的一些方面。比如:“我沟通能力有点差,但我上次小组讨论的时候表达还挺流畅的,下次可以继续这样。” 写完之后,把自己的优缺点都看一遍,你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其实多于缺点,缺点也不是不可改进,能更加客观地感受到,自己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差劲。
其次就是要有意识地切断批评的开关:当经历了一件有点困难的事情,大脑开始不自觉的胡思乱想、带来压力时,给自己有意识地设置一个开关:叮!要主动提醒自己,“我又开始过度评价了,内心的替身又开始保护我了”,要及时打断自己的妄想,开始客观反思。
最后要做到在反思时尽可能阐述事实:下次因为一件事情评价自己很糟糕时,先让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再来陈述事实和评价自己,这样就能避免对自我评价的扭曲。比如说,当再次因为所谓的“社恐”而怀疑自己的时候,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阐述事实:“我刚刚和新认识的朋友没有说上话,确实让气氛冷了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没有社交能力。”
下次,当你再次陷入低自尊的泥沼时,不要忘了主动地挣脱思维的锁链,也许一次的效果很微小,但日积月累,我们终将能成为更满意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熊艳,张席茹,刘小兰.论个体自尊的类型及其维护[J].心理月刊,2022,17(08):2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