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让我们悄悄叹气的“不够美”,究竟是谁定的标准?

发布日期:2025-10-23    作者:国佳彤/文,耿子涵/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清晨化妆镜前的手忙脚乱、拍照时反复调整的滤镜角度、刷到“完美身材”时的暗自神伤……我们本能地追逐美,却很少追问:这份对“美”的执念从何而来?


今天,我们不想高喊“拒绝美丽”的空泛口号。只想轻轻掀开这面镜子后的幕布——看看先天、历史、社会如何共同作用,形塑对美的认知。


美的生物学烙印:进化心理学为何让我们“以貌取人”?


人类对美貌的偏好刻在基因里。


进化心理学认为,对“美”的追求本质上是生存与繁衍的本能投射。对称的五官、光洁的皮肤、匀称的腰臀比,这些特征被潜意识解读为“健康”和“生育力强”的标志。对称性高的面孔意味着胚胎发育期未受疾病或营养不良的干扰;特定的腰臀比被认为与更高的受孕概率相关


对女性而言,这种本能曾被解读为对“幼态”、“柔和”的偏好。而对男性,则往往指向对“高大”、“强壮”、“有力量感”的推崇,因为这同样被视为生存能力和保护能力的象征。


自然界中,孔雀用华丽的尾羽吸引配偶,羚羊通过跳跃展示体能——动物通过外貌和动作传递基因优势。人类亦然,“美”曾是生存竞争中无声的广告。


这种原始本能被现代社会放大,甚至扭曲为对两性身体的单一规训。



历史如何将“美”变成枷锁?


从束腰到缠足,身体始终是权力凝视的对象。在权力的凝视下,刑具被冠以“美”之名。


对于女性,欧洲贵族用紧身胸衣勒出“沙漏腰”,中国明清女性被迫缠足,这些畸形审美背后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控制。


同样,男性也未能幸免。“骑士”需挺拔勇武,“文人”需清瘦儒雅,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为男性塑造了不同的“理想形象”。不符合主流审美,同样会面临“不够男人”或“文弱”的社会评价与压力。


正如福柯所言,“凝视”是一种权力规训,通过社会规范内化为自我审查。



当消费主义与社交媒体合谋


“变美”从未像今天这般容易,却也从未如此令人窒息。


化妆、医美、健身被包装成“自我投资”,实则暗含社会压力。研究显示,职场女性平均每天花费27分钟化妆,社交媒体上“白幼瘦”的审美标准制造了新的焦虑。


美妆产业一边高呼“悦己”,一边贩卖焦虑。一支口红被赋予“自信”的象征意义,却掩盖了背后对女性钱包与精力的剥削。


对于当下许多男性而言,事情则走向了另一个相反又相似的极端。“精致”往往被抨击为一种女性化的、娘娘腔式的行为,“自然”的身体形象就是最男性化的气质,而任何人工的修饰与装扮都是虚伪且可疑的。看到更加“帅气”、更加有竞争力的同性让人焦虑,而这种焦虑又无法转化为良性的外貌修饰,只能向下演变为内耗和诋毁,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实在是令人扼腕。



其实不美也没关系


睫毛膏、粉底液、修容刷——这些小小的工具像一把把钥匙,拧紧着某种隐形的社会时钟。我们习惯了在化妆镜前校准自己的「标准度」,却很少停下来问:是谁在给这份「美」的作业打分?


其实我们都懂那种微妙的疲惫:出汗时担心脱妆,合照时下意识往后躲,刷到精修图时忍不住捏捏自己的小肚子。那些关于「不够白/瘦/幼态」的焦虑,像一根细细的丝线,不知不觉缠住了本该肆意生长的灵魂。


但亲爱的男孩女孩,或许我们可以试着松开这根线。当我们将目光从镜面反射转向生命本身,或许会发现——那些被定义为「不够美」的棱角与褶皱里,藏着你穿越风雨的轨迹,盛放着未被修剪的生机。


你的存在本身已经足够珍贵,这本就不该是份需要层层修饰才能递交的答卷。


“丑”得理直气壮,何尝不是一种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