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下午,你正在图书馆认真复习马上要到来的的专业课考试。需要复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但一些嘈杂的声音却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万一考到我没有复习的内容怎么办?万一我的答案不够全面怎么办?万一在考场上遇到突发状况怎么办?
傍晚,你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在转入一条无人的小道后,你隐约听到身后有一阵逐渐靠近的脚步声,你有些害怕,“难道有人跟踪我?”为了缓解恐惧,你马上打开手机朋友通话,并快步离开了那个小道。
深夜,你一个人躺在床上等待入睡,傍晚的经历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忽然,房门外不知为何响起悉悉索索的声音,并且声音还有逐渐靠近的趋势。你不禁开始担忧:“是家里人起夜吗?还是说,家里进贼了?”
01“灾难化思维”
生活中的某些时刻,我们的思绪总会不自觉地偏向消极的一面,脑海中循环上演糟糕的结果和可怕的情境,陷入难以自拔的思维怪圈。Albert Ellis将这一认知定义为“灾难化思维”,强调个体放大消极思维、夸大事件威胁,对未来产生非理性的消极预判。在“灾难化思维”的骚扰下,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焦虑、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占据,难以理性地思考和应对紧急事件,影响心理状态。
“灾难性思维”就像死胡同,眼前看似无路可走,但只要转头向其他方向瞧一瞧,就会发现未来其实有多种可能。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所担忧的事情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会发生。著名的烦恼箱实验为我们验证了“灾难”可能发生的概率。
02“烦恼箱”实验
在烦恼箱实验中,受试者需要按实验要求将自己对未来一周的担忧写在纸上,并投进“烦恼箱”里。3周后,受试者们将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同纸上写下的担忧一一核对,结果发现,受试者们超90%的担忧都没有发生。之后,实验人员又让受试者们写下当下的烦恼重新投入“烦恼箱”。又三周后,很多人表明之前的烦恼已经不再困扰他们了。
由此,研究者提出:生活中,92%的烦恼只存在人们的想象中,剩下的8%大家也都能轻松应对。
03关于“灾难化思维”的一些小tips
-识别“内心小剧场”
应对“灾难化思维”,首先需要走出我们虚构的“内心小剧场”。在构思未来发展走向时,需要警惕以偏概全、暗自揣测、过度担责、极端化思维等认知歪曲,留意脑海中的“万一”“绝对/肯定”等字眼,识别入侵脑海的“灾难”。当你察觉到这些过度的“内心戏”时,记得赶快将它们从脑海中赶走。
-重建关于“灾难化思维”的认知
在“灾难化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对事件发展趋势的判断总会呈现非理性倾向,思维的极端化倾向和不合理之处总是被我们不经意地忽视。对此,可以将自己担忧的事件拆分重构,理清事件的的核心和影响因素,从多个角度考虑事件可能的发展趋势,将多种结果逐一判断比较,最终形成对事件的合理认知。
-用短期目标替代长远想象
我们产生“灾难化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思绪放置于对远期不确定性的担忧之上,这种空洞的想象不仅耗费精力,还容易使人陷入思维误区。所以,不妨将长远想象拆分为多个短期目标,从小处入手,逐步向长远目标推进。试着把每一个"万一"的担忧,都转化为一个"现在可以"的小行动,你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更有掌控力。
生活不是灾难大片,那些让我们辗转反侧的不确定性,其实90%都是大脑中虚构的幻影。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只是源于对不确定性的过度担忧,而并非事情本身。
从现在开始,尝试走出“灾难化思维”的误区,挣脱对“万一”的担忧,回到真实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