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与文学中看父子关系——艺术是对历史真实的模仿和抽象
很多人对于自己的父亲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心理,其中当然有诸多具体的私人原因,比如父母离婚,家庭暴力(父母对子女或是父母之间),以及一些父亲对于子女陪伴和教育的缺失。但父子关系既是从古至今每个家庭中父子情感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类伦理文化的重要问题。在时代的演进中,父子关系不断嬗变,不同的父子关系都具有深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心理,而这些复杂的父子关系与心理的变化也会对当下的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从历史中的父子关系出发,或许是观察自身父子关系的一个新的角度。
艺术是对历史真实的模仿和抽象,不同时代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父子叙事和父子形象,是了解不同时代父子关系的一个简易却颇具还原度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父亲是神圣而权威的存在,是父权制社会的权力核心,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压制和控制,这种父子关系在今天仍然是当代父子关系中的重要组成。
进入近代以来,启蒙现代性随着外国侵略而传入中国,新思想的传入与旧秩序的瓦解使得“父亲”这一权力核心受到了冲击,年轻一代学习到的平等自由的人文启蒙思想与传统伦理中父亲的压制和权威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了子代对于父亲(及父亲形象所代表的封建权威的压迫)的反抗,比如巴金的《家》和曹禺的《雷雨》。《家》中所描绘的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大家族的家长,不断控制着子女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式生活,包办婚姻、安排工作,而觉慧作为年轻人则充满热情地学习新潮思想,参加学潮活动,不断反抗着封建家长对于自己自由人格的限制。曹禺的《雷雨》则展示了父亲周朴园和三个儿子之间不同类型的冲突,与私生子鲁大海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周朴园的资本家身份和鲁大海的工人身份),与周冲是文化的冲突(周冲的人文主义理想和周朴园的封建权威之间的冲突),与周萍则是复杂的人性欲望的冲突(周萍的两次乱伦、出走、乃至自杀)。

这些作品中所表达的作为权威的父亲和追寻新潮思想的子女之间的冲突矛盾在如今也在广泛地上演着,当父亲用古板的思想对我们的一些行为加以限制而让子女感到沮丧而内耗时,回想百年前的人们也同样在为这些矛盾而困扰,或许正说明这个问题并非自己的错或是父亲的错,而是一种难以解开的纠结状态,接纳这种状态或许也会让我们在父子关系的相处中减少内耗。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都呈现出了与启蒙叙事中不同的父子关系。与启蒙叙事中子女对于父亲的激烈反叛不同,这一时期文学、电影作品中的父亲多是革命先驱和革命榜样的形象,他们拥有着钢铁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父子关系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则呈现为子女崇拜、跟随父亲。比如梁斌《红旗谱》中的朱老忠,他具有极强的阶级意识和勇敢的斗争精神,同时也体现着讲义气、忠厚直率的传统农民的优秀品质;又比如谢晋执导的《红色娘子军》,洪常青作为一名革命战士,被俘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父亲作为革命者的伟岸形象。

这种崇父心理尤其体现在尚处幼年的孩子身上,这种崇拜多源自于无意识,年幼时对于父亲的崇拜感将会在长大后以潜意识表现出来,比如不自觉地模仿父亲的行为和语言。

而进入八十年代后,父子关系又随着历史的激变而发生改变,文学和电影中也反映了这样的变化。随着现代性启蒙的再次重启,艺术家们再次开始审视“父亲”这一代表权威的形象,反叛父亲再度成为了父子关系的主题。张艺谋的《红高粱》中的父亲则为了一头牲畜无情地将女儿卖给了一个麻风病人,最终九儿将桌子推翻,一去不返;而余华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则塑造了一个蛮横暴力的父亲,他无情地期盼着卧床的爷爷快点去世,又好色成性调戏自己的儿媳妇,最终死于非命。然而随着艺术家们不断审视父亲这一形象,他们越发察觉父子关系的复杂性,于是“寻找父亲”取代了“反叛父亲”。陈凯歌在《和你在一起》中塑造了一个历尽艰辛支持儿子音乐梦的“望子成龙”的父亲,影片最后儿子为父亲演奏也表现了温情的父子关系,余华也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塑造了一个极具情义的父亲形象,为了家庭先后卖了十一次血,其中有很多次都是为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一乐,这样温情的父子关系也成为了一个新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拥有的一种温馨平和的父子关系。

除了上述父子关系的叙述,当下的生活中还有一种不可不提的父子关系,那就是子代与父亲的隔阂和疏离。这种关系不同于绝对的反叛和绝对的温情,这其中因为各种“代沟”的存在,父亲与子女之间势必会有冲突和不解,但双方并非完全地对抗下去,而是互有妥协,这或许是大多数父子关系的常态。李安的作品中对于这种父子关系的刻画十分写实。在李安的《喜宴》中,父亲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老将军,其始终怀揣着让儿子传宗接代的愿望,但无奈于儿子的性取向,最终双方互相妥协,压抑自己的绝对理想,被迫地互相认同。李安的作品把握了当下父子关系中的常态,即一种协调的状态,一种我退一步你也退一步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当下子女与父亲之间“代沟”愈发严重的社会,似乎是必然出现的状态,也是不走极端的最理想状态。
在家庭生活中,父子关系是常常变化的,前文提到的那些不同的父子关系或许在生活中我们都会经历。在产生了父子关系问题时,不妨回看一下那些关于父子之间的艺术作品,或许能够获得共情,也能从其中找到一些解开心结和释怀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