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比爱还难的是信任

发布日期:2025-04-11    作者:汪龙佳/文,栾雅喆/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在一次心理课上,老师带我们做过一个关于信任的团体游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其中一个人眼睛用眼罩蒙上,另一个人拉着他的手在校园里走一圈。在这个游戏里,有的人会毫无顾忌地跟着对方走下去,有的人需要不时拉开眼罩看一下前面的路才敢继续走下去,还有的人即使确认了前面的路,也仍然不敢继续走下去,在迟疑中选择嘻嘻哈哈地放弃了。



每个人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由,没有对错之分,但这似乎昭示着: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信任危机的环境中。


在一则TED视频中,演讲人将信任分为三部分:第一,真实性;如果你察觉到我是真实的,你就会更容易信任我。第二,逻辑;如果你认为我的逻辑确实合理, 你就会更容易信任我。第三,同理心;如果你相信我和你有共鸣,你就会更容易信任我。当这三部分都状态正常时,人们之间就会建立信任;但一旦信任三角其中一方出现松动,人们之间的信任就会出现裂痕。


最常见的是同理心的松动。同理心一词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入),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问各位读者一个问题:你认为你能够百分之百地理解他人,或者说被他人理解吗?设身处地这个词说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却难。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思维方式、处事行为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决定了哪怕是双胞胎,都没有办法百分之百地理解对方。因此当我们面对矛盾时,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进行100%同理化的思考,在这时候,信任危机也就出现了。


逻辑松动有两种形式:一种体现在逻辑能力上,另一种体现在表达逻辑的能力上。对前者来说,每个人的水平其实是差不了多少的。而后者,大家更显得参差不齐一些。比如,父母在很多时候会对孩子说,我都是为了你好,然后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心智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他会发现父母的表达逻辑是存在漏洞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出现了危机,孩子会更多地去表达自己的抗拒,进入所谓的叛逆期。


说到真实性松动,这个在生活中则显得更为常见了。前几年对于老人倒地扶不扶问题的讨论,其实就在于路人不能确定老人是真摔还是为了假摔讹钱。在信任需要承担风险的情况下,心中理智的小人就告诉他们不要多管闲事、明哲保身更保险一点。



前面说了信任危机的原因,那么是不是可以对症下药、及时修复呢?我想,以下几点可以供参考。


信任他人,其实也是信任自己。上司愿意把一件重要的任务交到下属手上,正说明他是信任这位下属的,也是对自己用人眼光的肯定;当我们愿意将自己的一颗真心交到好友信任,也正说明我们对自己交友眼光的信任。信任是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即使对他人还存有疑虑,我们也该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


信任的修复过程道阻且长。我之前听过一个比喻,当你伤害一个人的时候,就像往栅栏上面钉钉子,当你为此事道歉的时候,这个钉子就从栅栏上拔出来了,但是留下的痕迹永远都在。所以不要轻易地去让这个钉子出现,一旦出现了,要尽早去拔出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拔一颗钉子可比钉一颗钉子难。



信任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爱一个人,却没有办法信任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的君王就秉持一个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与自己的幕僚之间都形成不了信任的关系,那么很可能遭遇背叛,反噬到自己的政治生涯中。现代社会,如果我们与最亲密的人之间都缺少信任,那我们孤寂的灵魂又在何处安栖呢?


比爱还难的是信任,但信任和爱同样重要。


参考资料: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