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一个强撑E人的I人的自述

发布日期:2024-12-26    作者:黄钰彤/文,赵紫茉/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我们好像从小都被家里人教育要这样做:上学时要合群,与同学和睦相处,这样才不会被同学孤立;工作以后更要合群,独来独往可能会被指指点点,给工作开展造成困难……仿佛在他们眼中,合群是一件十分简单自然的事情,独来独往则是很奇怪的行为。只有我知道,一个天生内向的I人强撑成拿捏社交的E人,背后是多么辛酸。



几年前刚刚踏入大学这个陌生环境的我,对于“要合群”深信不疑。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是合群的,我被迫加入了各种圈子迎合身边的人,努力和刚认识的新朋友们保持步调一致:朋友们都加入了各种社团,我也申请加入了几个社团,整日奔波于各类校园活动中,身边总是能找到可以结伴同行的朋友。面对不太熟悉的朋友的邀请,尽管自己心里非常打怵,但我还是会鼓起勇气前往赴约,在饭桌上谨言慎行,努力让任何一句话都不会在我这里掉在地上。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人格开始分裂成了E面和I面。E面像是薛宝钗,阳光开朗,世故圆滑,对待问题冷静客观,懂得掌握社交规则。I面像是林黛玉,独立倔强,敏感自私,感性多情,不愿妥协于世俗的压力和束缚。每次用E面示人,我会口齿伶俐,更容易在社交场合中得到他人关注,让他人也感觉到舒服。而当我表露出自己的I面时,虽然自己会感觉很舒服,并不太关心外界对我的看法,但这在外人看来会显得很笨拙,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自从我努力变得合群开始,我就开始禁足I面,隔离E面和I面,让E来主导我的人格。



在E面的帮助下,我的确成为了那个在他人看来非常合群的人,身边总是热热闹闹的,我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能够拿捏社交的E人。E面一直主导着我整个生活,只有在我的情感出现状况,或是压力和焦虑超出极限阈值,或是在夜深人静的梦境潜意识里时,I面才会出现,让我能够宣泄自己的情绪。


但在努力让自己表面上看起来合群的同时,我发现了一件更让人害怕的事——我开始感受到内心的孤独与空虚:E面太过于客观理性,让我对任何事物很难做到以第一人称视角享受融入,比如我会无法在参加演唱会时融入欢乐氛围,也无法在听到朋友的不幸遭遇时共情落泪。而且E面会让我特别在乎他人的反馈,我习惯了在团队或者在关系是被特别重视的存在,所以一旦某一段时间内没有需要我做的事情,我就会感觉到自己不被需要,进而陷入迷茫。在感情里面,E面就像一个完美且正确的圣母,让我在面对情感中一些拧巴的场景时,无法正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的行为总是会包装上一层不那么真实的外壳。



这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已经变得有点陌生的自己,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思考自己做过的哪些事情是有价值的,而哪些事情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我也开始客观地去衡量E面和I面可能带来的获益与付出的代价:E面的确有很多好处,合群让我更有安全感,减少恐慌和无助,而且“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协作来完成任务,可以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但时间一久,个体的大脑思维能力就很难再得到锻炼,个人独立意志渐渐淹没在群体的意志之下。而I面虽然有的时候可能会让我走弯路,但可以培养我的独立意识,锻炼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I面主导时,我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在独处的时候我也并不会感到孤独落寞,会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不会感到灵魂的空虚与孤独。


我发现I和E其实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对世界的态度——内倾和外倾,其实是不会那么轻易改变的。内倾人的内向和外倾人的内向从动机来讲是不同的,内倾人远离人群只是因为我们更关心自我,并不太关心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对于像我这样的内倾者来说,表现的外向只不过是出于社交需要而已,并不会让我乐在其中,反而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长期在社交环境里,我会感觉到疲惫。从那以后,我不再认为I面主导是坏事,因为我知道,不是所有的社群都需要迎合,有些社群可以督促着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而有些社群只是在浪费时间。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现在的我会每天固定地为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来思考自己适合什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在融入一个新的群体时,如果出现排斥现象,我不会再自责和委屈自己,因为或许只是这个群体不适合我而已。最重要的是,我让I面重新做回了我人格的主导面,再也不必强撑E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