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如何优雅地叫服务员拿纸巾?

发布日期:2024-12-19    作者:郝玲/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最近得闲,和好久没见的发小见面约饭。吃饭时我们桌的纸巾没有了,因为当时我正在打电话,所以我示意她叫服务员添一点纸巾,但直到我打完电话,她都没有叫来服务员。我问原因,她说,纸巾而已,我包里还有,就不麻烦服务员了吧。


“但是这本来就是服务员的职责呀!”我反问道,她回答说:“算了算了,我不喜欢麻烦别人。”说罢她便低头吃饭了。


这让我想到,我们年少一起读书时她就很少麻烦别人,即使是对于关系亲密的我她也很少求助,这让我感到很疑惑,也不禁开始思考:那些不愿求助的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怕尴尬。我们在请求别人帮助时,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找不到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而是张不开嘴、不好意思、难为情。如果求了半天,被人拒绝了,就会更加尴尬。


可能是因为不想向人示弱。在这种思维里,开口求助就等于承认自己失败,向人求助就表示我不行,所以他们往往选择自己完成,很少麻烦他人。


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可能涉及我们的对人际关系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心理疗法中提到,在人际关系中有四个依恋类型: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关于依恋的四种类型,有多种不同的翻译,小伙伴们可以依据自己已有的分类体系进行对应理解)。相对来说,安全型的人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先占型的人相信他人而不相信自己,所以这两类人通常愿意寻求帮助。但拒绝型的人相信自己但而不相信他人,恐惧型的人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所以这两类人通常倾向自己解决问题而非选择求助。


也就是说不愿求助也可能是受到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依恋类型的影响。例如,小明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但他认为这个问题的确非常复杂又困难,可能别人也帮不了他,只能靠自己解决。又如,小红遇到困难解决不了,于是她选择向他人求助,但求助了几次被拒绝后感到很受挫,于是不再选择求助他人。



但人是群体动物,尤其是在强调效率的现代,一个人想获得发展,不求助他人几乎不可能。我们的工作表现、进步以及职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寻求所需建议、参考及资源的能力的影响。那么,该如何更有效地寻求帮助呢?


首先要明白请求的本质是什么。请求不是乞讨,不是索取,也不是示弱,请求的本质是发起协作。如果有一件事情,你没有办法独立完成,要么是你缺少外在的资源,要么是你缺少内在的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你一时都没有办法补齐,而别人恰好有你需要的东西。但如果你不开口,别人就并不知道你需要这些东西,你也并不知道他会不会帮助你。这种时候,“请求”就成为你完成目标的唯一选择。


请求不像射箭一样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所有的请求都是双向的——请求不是射箭,而是织网。我们的每一次请求,都是发起协作;完成一次请求,就是完成一次协作,人与人的关系就会更近一步。一个人发出请求,得到他人的响应,相互之间又会发生新的互动,完成新的请求,这张协作之网就会变得更加牢固。每个人在这张网上都有所付出,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由衷地认为,自己的收获大于自己的付出,这张协作之网本身就会变得更加紧密。



并且大多数人其实都比我们想象得更愿意伸出援手。康奈尔大学教授瓦内萨·博汗斯是该领域的优秀研究者,她评估了一组由她和同事完成的实验,发现当人们向陌生人求助时,对方提供帮助的比例,也就是依从性,比求助者预计的平均高48%。也就是说,“活雷锋”的人数比我们想象中更多。多数助人者都知道(即使是下意识的)并且深有体会,无偿并有效帮助到他人,能让人感觉良好。2017年瑞士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我们即使只为别人花一点钱,也比只满足自己更快乐。


梭罗在他的经典作品《瓦尔登湖》中记录了他在湖边独居两年的生活和思考,很多人都以为他与世隔绝,自食其力。但事实可并不是这样的:他的邻居也是他的好朋友——美国作家爱默生给他提供了好几年的免费晚餐,他建造小屋的地皮还是从爱默生那里借来的;每逢周日,梭罗的妈妈和妹妹会给他送来一篮子新鲜烘焙的美食。如果梭罗没有向亲人和朋友发出请求,解决他的吃住问题,可能我们看到的《瓦尔登湖》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你看,不必害怕求助,再伟大的作品的诞生也离不开求助的辅助。所以,下次有需要求助时,请大胆说出你的请求。


参考文献:

1.请求的艺术,[美] 阿曼达·帕尔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