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无需把肚子剖开

发布日期:2024-11-21    作者:郝玲/文,王嘉麟/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著名的“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子弹飞》里,六爷之死想必是很多人的意难平,众目睽睽之下一碗凉粉的事情,被胡万硬生生掰扯成“六爷吃了两碗粉却只给了一碗钱”,六爷在一系列辩解无果之后,选择了剖腹自证,一碗凉粉引发了一场血案。


网上曾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被关进精神病院,你要如何证明自己没病?”不管是大闹声称自己没病,还是认命自己“就是有病”,似乎都逃不出被当成精神病的结局。



在日常生活里让我们百口莫辩之事也并非全然不存在,相信很多人都有被误解、被质疑的经历,感觉明明已经极力证明自己的“清白”了,但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一样无济于事,逃不出被误解的归宿。


这时候就要小心了,你可能遇到了“自证陷阱”。


实际上我们在不得不需要面对这些有意或者无意的攻击时,“自证”清白是很本能的反应,但自证的背后隐含了一个致命的前提:预先全盘接受了对方的恶意。


在接受了对方的恶意之后再进行自我审视,如思考“是否有对方言语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去找客观事实,试图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这种方法,其实并没有效果。


因为如果对方是恶意攻击,那么ta的语言是完全主观的,不需要任何客观的依据,所以即便你拿出再多的客观事实,但在“主观”vs“客观”的博弈中,你的正直和善良在对方面前根本没有用处,因为ta可以轻松地主观否定你的客观依据,迫使你不断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自证”,落入对方圈套。


这就又引出了另一个自证的逻辑谬误,即你需要证明自己是善良的。当你试图用客观的证据来善意地解释,希望对方去理解你时,你就不得不证明自己是一个“完美受害人”,要表现出自己是所谓“得体”“包容”“礼貌”“尊重”的。但要知道,有时候对方并非善意,也不会对你进行“包容”“礼貌”“尊重”,这样的对峙显然无益于自证,反而给了对方道德绑架你的机会。


这时候可能有同学会说,那我不去自证,无视对方总可以了吧,这样就落不到对方的陷阱里了。嗯,事实上确实如此,不接招是个好办法,自己心怀坦荡,问心无愧,干嘛要将时间花在向别人解释上呢?但在某些场合无视并不是最佳的处理方法,因为无视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直接默认对方的诬陷。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可能这些误解还会传播到更大的范围。


我国法律里有一个主要的举证责任逻辑,即“谁主张,谁举证”。不管是谁,想要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就必须要拿出证据来:你说我是小偷?那请把我偷东西的证据拿出来,不要让我证明我没偷东西! 且如果在确定对方并非善意的时候,即使对方拿出了证据,我们可以接着提问:你怎么证明你的证据是真的?



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了,这时主动权回到了自己的手上,对方已经落入我们给ta设的自证陷阱了。


那如果对方胡搅蛮缠呢?ta死缠烂打,蛮不讲理地坚持着ta的观点,全然不在乎你让ta举证这件事,一脸“我说的就是对的”般油盐不进,又该怎么办呢?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点防御点,适当增加一些攻击点也是可取的。简单来讲,就是在建立好自己的心理防御之后,无视对方的攻击内容,而要分析对方为什么这么说,去戳穿对方: “我觉得你讲话毫无逻辑”“你是不是因为嫉妒我,才这么说。” 无需对自己的攻击有负罪感,因为对方的非善意诬陷首先就是个错误。


最后,心心希望大家都记住一句话:他人的评价不一定面向被评价者。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很出名:“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他人的评价不一定面向被评价者,更可能的是他们把自己对某些事情的想法、欲望或价值观投射在别人身上,所以看起来他们是在评价别人,但事实上他们评价的是他们自己。


尽管前文提到过无视有时候并不是最好的策略,但有时却可以帮助我们在被误解或诬陷之后保持平静和豁达的心态,因为我们无需充当他人意识投射的容器。


村上春树说,“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去走自己的星光大道吧,赶路和前进才是最要紧的事。


参考文献:

[1].自证陷阱[J].创新世界周刊,2023(09):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