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从PAC沟通理论看有效沟通

发布日期:2024-11-19    作者:廖雨娴/文,赵紫茉/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还记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的那只蛤蟆先生吗?蛤蟆先生深陷痛苦之中的一个原因是他总是心存依赖,而且总是抱有一种受害者心态,觉得自己在父母的管束之下很委屈却又选择了顺从,他没有意识到成年的他仍然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他需要进入独立自主的成人自我状态,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自我、处理问题。


那么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呢?根据艾瑞克·伯恩提出的PAC沟通理论,人有三种自我心理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


01

P(父母自我状态)

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掌控、训斥的家长式作风。在这种状态下会以自己的准则为中心,保护、规范、训斥或指导别人的行为,用通常命令式的口吻进行交流。



02

A(成人自我状态)

一种比较成熟化的思维状态,表现出注重事实依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在待人接物过程中尊重别人、懂得换位思考。通常以商量的方式平等地与他人交流,能够尊重他人。


03

C(儿童自我状态)


以儿童的冲动和任性为标志,其行为表现为喜怒无常,顺从和任人支配。容易感情用事,有着本能的依赖或逆反心理。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三种自我状态,但由于这三种状态的占比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在特定的人际交往环境下,不同性格特征的人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去选择不同的心理状态来沟通和行动。PAC理论的目标正在于发现不同的人格或自我状态,促进交往双方信息沟通,从而建立起双方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回到刚刚所说的蛤蟆先生的问题,它总是用诸如怄气这种不带攻击性的愤怒去刺激父母,这其实就是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而做出的反抗。当蛤蟆先生长大遇到相似的情形和场景时就会自动做出反应,像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但这种行为其实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还会将负面情绪传染给别人,使得情况更为糟糕。



成长的本质是摆脱依赖关系,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蛤蟆先生童年时依赖父母,成年时又依赖外界的肯定,他做事情前总会先考虑别人的感受,遇到不良状况,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总会先安抚别人而道歉。但蛤蟆先生其实也有父母状态:他从不会对人发脾气却会对自己进行严厉的自我批判,像父母一样苛责自己,经常会使得他陷入痛苦的深渊。


每个人都是拥有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年人状态的三位一体的存在。然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真正地了解自我,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才能思考当下,评估自己的行为。如果长期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或是儿童自我状态,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独立与成长。同样的,想要和他人实现有效沟通,需要准确把握自己和他人的父母、成人、儿童心态,并且依情景不同呈现不同的自我状态。


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以下步骤进行实践:

第一步,观察并识别他人所处的状态

第二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先以相对应的沟通状态进行回应

第三步:出现矛盾、冲突时,应力争以自己的成人状态去唤起对方的成人状态,从而建立最佳的“A-A”平行沟通方式,理性解决问题。



例如,当父母为你选择将来的道路时,他们会说,选择这个将来会有很多好处,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你好。父母虽然说是为了子女好,但这显然是出于他们的父母自我状态的,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子女能够听从他们的好建议,并按照他们的规划去完成。


那么接下来应调整到相应的状态进行回复,P状态对应的是C状态,而且父母期待的是顺从的儿童状态的回复,而非凭什么我要听你们的?这种叛逆性的回应。可以尝试先顺从父母的意愿,好的,这样的选择确实挺不错的,看起来对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然后就是唤醒,向父母声明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真实想法,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所认为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但是,如果选择这条道路的话我将会面临一些困境,我不一定有把握能克服。而且这些好处不如另一种选择带给我的收益多。我更喜欢另一条道路,也愿意为了自己的决定付出努力、承担后果,所以我想要选择对我来说更优的道路,希望你们能够理解。


如此,以更加缓和委婉的方式去唤起对方的成人状态将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也能在更为和谐的交流中达成较为一致的认知。


END


参考资料:

1)金慧慧.亲子沟通三部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2):40-43.

2)宋晓红,许晓霞.宿舍人际冲突沟通——中职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21(33):73-75.

3)段鲁玉.基于PAC理论的高校学生组织内外部沟通——以高校学生会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16):109-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