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600万人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但如此庞大的患病数量却只有不到三成的患者接受了相关治疗,对精神疾病的医疗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为了提高人们对精神障碍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常识并且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将每年的10月10日设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在关照自己的情绪和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这点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某心理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成年心理疾病患病率17.5%,但在这17.5%里面,每100个人中只有8人会选择主动求助专业干预。在这不愿寻求帮助的92人中,有71%是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而随着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病耻感这一概念也逐渐被大众所注意。
病耻感,指的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且往往和自我污名化产生联系,其对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简单来讲,可以将病耻感理解为,精神疾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感到羞耻,当公众贬低或歧视精神疾病患者时,患者会将此类负性认知内化,并采用隐瞒病情、与外界隔离等自我保护机制。
这种病耻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求医行为,很多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人不愿去寻求帮助,就是因为求助会让他们感到自卑。他们可能会觉得生病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担心受人歧视,不能面对甚至不敢承认患病的事实,抱着侥幸心理,找出各种原因和证据否认、拖延或掩饰病情。甚至有的迷信“偏方”,耽误很久才就医,错过了最佳诊疗时机,增加了治疗难度,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
病耻感多与社会偏见有关,尤其是精神类疾病,很容易被公众误解,即使患者处于康复期,也容易被周围人异样对待甚至孤立,这无疑会增加患者融入社会的难度,产生次生的消极影响。所以在帮助患者康复的支持体系中,消除病耻感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病耻感之所以广泛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上,和人们对精神疾病的了解不够、对精神疾病存有偏见等现状有着很大联系。大众的这种不理解和偏见,就会使得大众常常对患者施加一些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精神伤害,而这种精神伤害,就极大地促成了病耻感的发生和发展。
所以,想要消除病耻感,帮助广大精神疾病患者更好地恢复心理健康,相关媒体做好关于精神疾病和病耻感的科普、宣传十分重要。只有扭转了大众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病耻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帮助患者转变观念,正视自己的精神疾病。当患者有强烈的病耻感时,作为周围人的我们需要协助他们改变其不当的观念态度,让其正视、接纳自己的异常精神状态,比如告诉他们,精神疾病只是一种病,和平时的感冒发烧并无本质区别,我们难道会因为感冒发烧而觉得自己有问题吗?当然不会,那自然也不必因精神疾病而觉得自己有问题。和很多身体疾病一样,大多数精神疾病通过系统的治疗后,能够实现良好的预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平静的心境。
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疾病就像得了一场感冒,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只是我们可能需要给予“心理感冒”多一些理解和勇气。
参考文献:
[1].抑郁症患者面临的三个问题 病耻感强、疾病教育缺失、就医困难[J].科学大观园,2023(1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