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个人在研究生阶段最为重要,那这个人一定是导师无疑。但虽然都知道跟导师相处融洽是很重要的,可很多同学却总是羞于主动联络导师,不知道如何跟导师开启一段谈话,甚至迎面看到导师来,都会躲着导师走,这显然不是与导师相处的上上策。生理学家赫洛克做过一个关于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及时对学习和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和活动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而且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的效果都比不闻不问的效果好。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把握与导师的相处法则。
基于曝光效应,增加见面次数
曝光效应是说即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在跟老师相处的过程当中,可以秉持充分暴露的原则:不要每次看到导师都躲着走,而应该主动迎面而上,微笑着跟导师打招呼。因为你在他面前的每次曝光都会让他对你更加熟悉,从而让他更加关注你。
增强身份认同,端正学习目的
身份认同的基本含义是“个体对某种带有本质特征的社会文化的认同”。师生之间不是老板和打工人的关系,而是一种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关系。因此,研究生首先要增强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认同,端正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一张文凭或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导师的帮助下得到内在价值的提升。
增强主动性,提高沟通意识
大多数情况下,导师因为工作繁多、学生数目多等原因,主动与学生发起沟通的频率往往会比较低。与导师相比,研究生的日常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有更多精力主动找导师发起沟通,更不用说很多关于课题的想法和进展情况都需要经常跟导师汇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跟导师沟通,导师就很难了解我们的性格需要,所以主动出击不失为一条良策。
克服了不敢与导师沟通的心理后,在打开“话匣子”之前,这些“沟通法则”可供参考。
能力上做加法
为了防止沟通中出现“对牛弹琴”的窘境,在沟通前应该做足准备,提升专业自信心。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洞察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相关专业的前沿信息。在沟通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把平时在科研学术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整理归类,把一段时间积累的学习想法和感悟主动与导师交流,询问导师的宝贵建议。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师生沟通融洽,也能够在不断的思考中提升自身能力。
心理上做减法
在线下跟导师交流时不必因为给自己过多压力而表现得太过拘谨。导师通常欣赏清晰的问题陈述和明确的想法表达,所以在保持尊重和礼貌的基础上,大可以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语言。在线上沟通中,我们也可以考虑使用表情包来增强语气和表达感情,例如,在想要表达感谢、赞同或者祝贺时,使用适当的表情符号可以让交流更加生动和轻松,但要避免过度使用或者在正式的学术交流中使用。另外,也要避免过度联想:很多导师因追求效率从而说话比较直接,对于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会直截了当地指出,作为学生,出现问题很正常,我们只需要按照导师的要求进行修改,不必过度担心,更不需要有诸如“导师会不会记仇”或者“这是不是对我的能力全盘否定”等想法。
无论沟通的对象是谁,沟通都是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祝愿每一位萌新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都有积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开启快乐的研究生生活!
参考文献:[1]王旭.“90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