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社交圈子中是否有这样的朋友:
生活中玩得还不错,见面也会打招呼,但认识了大半年甚至更久之后却仍然没有加微信;在社交软件上还算热络,现实中见面却胜似陌生人;互相有微信,却一次话都没有说过,甚至没见过面…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他的一个小心事。他是学院篮球队的一员,适逢毕业季,球队里面几个毕业年级的学长即将离开球队,离开学校。他来到球队一年,与这几个学长也算熟识,但是一直没有加微信。他跟我说,他有些纠结,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趁着毕业季加他们的微信。他纠结的理由我十分能理解:一方面,他觉得这些学长即将毕业,加个微信留个纪念,也算一种礼貌;另外一方面,他又有些担心学长们是否愿意加好友,一想到未来大概率和他们没什么交集,他似乎又觉得没必要在通讯录里多加几个“僵尸好友”了。
诸如此类的“社交纠结”在大学生的生活里十分常见:要不要加ta的微信(ta愿意加我吗?我主动加ta会不会尴尬?),要不要评论ta的朋友圈(我们的关系到可以评论朋友圈的程度了吗?ta会不会反感我的评论?我的评论有意思吗?),这个朋友圈要不要发、发了要不要设置分组(会不会有人觉得我这个朋友圈是在炫耀/求安慰?我担心他们说闲话?)……社交媒体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社交机会,却也使我们的社交心理更加复杂,甚至让我们产生纠结和内耗。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50年出版的专著《激励与个性》中, 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而社交媒体则是满足人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性也步入高位。然而在社交媒体不断将人媒介化的同时,人们似乎也产生了一种“社交倦怠”。一方面渴望着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认同、欣赏、支持,一方面苦于寻找周全的社交边界,为自身的社交行为患得患失,大学生群体尤其如此。大学生的社交行为是自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交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大量的工作需要性质的机械社交行为。也正因如此,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也产生了更复杂、更普遍的焦虑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等人的“自我呈现论”理论认为人们会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的外在印象,并希望获得他人肯定的评价。这种自我暴露则是自我提升和自尊的重要手段,社交媒体就是自我暴露的一个重要场所。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人们能够在社交媒体上更肆意地发挥“表演性”,通过建构一个他人眼中的理想自我来满足自我认识的需要。然而这种心理在社交媒体不断膨胀与扩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引发“社交倦怠”的压力,比如一些交集不多但加上微信的好友、一些商家、一些年龄较大且关系并不亲密的亲戚,庞杂的好友列表使得我们逐渐注重了自我保护的“边界感”,于是就有了朋友圈标签分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甚至不再发朋友圈……社交的“边界感”开始和自我暴露的需求相冲突,这样就引发了更多的社交焦虑。
另外,网络社交的状况与现实社交的状况之间总会出现一些出入,这也是诱发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内耗的一个原因。比如一段亲密关系的开始,你与心仪的ta在微信上聊得很愉快,但一到线下见面,两人似乎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无话可说等种种尴尬。这时候你是否会在心中暗暗焦虑?此时的焦虑大概并不是因为双方因羞涩或“社恐”而冷场,更多的或许是因为自己会猜测对方见到自己真人是不是不心动、不喜欢,从而不愿意跟自己有更多的接触,这就是源于两种社交模式之间差异带来的焦虑。
对于这些网络媒体时代的社交焦虑,我们无法完全地规避与解决,因为我们不断地在被媒介化。不过总有一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去缓解源于社交焦虑中的内耗:
接受自己的自我暴露与自我构型的欲望与需求,允许自己向不同的人展示不同的自己。或许有人指摘,发朋友圈等社交行为是一种表演,但这种表演何尝不是自己对于自我的一种理想的建构、认知呢?我们能在自我暴露与自我构型、自我经营中获得愉悦,这是正常的精神需求。而那些不想向所有人倾诉、表达的,可以通过开设小号“发疯”、设置分组标签、以及在开放性的平台(诸如抖音、小红书等)寻求陌生声音的共情与陪伴等方式进行。
接受自己对于社交“边界感”的追求,而不是一味追求做一个大家眼里的“社交达人”。比如,你认为你们的关系不需要加微信,但是你会因为害怕对方因为你不加对方的微信而对你有意见,从而使自己感到纠结、内耗。其实大可不必去预设对方的想法,或许目前的相处模式对于两个人都是合适的呢,只要双方相处舒服就好啦。
接受阶段性关系。像文章开头所举的那个例子,有时候我们过于惧怕一段关系的结束,甚至会因为惧怕疏远、结束而选择不开启。接受阶段性关系,接受一些人只与自己发生一小段故事,或许就不会因为是否要加ta的微信而感到纠结,因为不论是就此结束现实的关系,还是在社交媒体上慢慢断联,接受阶段性关系,就能使自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别离。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方式中的一部分,我们也无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心理的愉悦与焦虑等复杂的情绪。下一次再因为类似原因而感到焦虑时,不妨想一想这句话:社交媒体是我们选择的方式,而不是绑架我们的绳索,用与不用,怎么用,自己舒服就好啦。